基于目的論的《蟹工船》葉渭渠譯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0 06:16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目的論的《蟹工船》葉渭渠譯本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該理論以目的為總則,將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交際理論的框架中,明確提出僅靠語言學是不能解決翻譯問題的。而作為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之一,目的論最初由Vermeer提出,隨后經(jīng)Nord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原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同時,目的論還強調(diào)決定翻譯活動目的的并不是讀者或原作者而是委托翻譯的顧客。從這個角度來看,目的論的出現(xiàn)不僅打破了原文在翻譯過程中的統(tǒng)治作用,同時也使國內(nèi)翻譯界擺脫了長久以來的“直譯”“意譯”之爭。因此,,本課題將以目的論這一嶄新的視角來評價《蟹工船》的葉謂渠譯本。然而,考慮到目的論中還包括多項基本原則,因此本文僅選取其中較具代表性的目的原則以及忠誠原則作為評價標準和依據(jù),并采用其兩種原則分別予以論述。 《蟹工船》作為日本普羅文學的代表作,是奠定小林多喜二身為無產(chǎn)階級文學代表旗手地位的作品之一。該作品一經(jīng)發(fā)表便在日本國內(nèi)引起劇烈反響,同時也吸引了中國國內(nèi)讀書屆的關(guān)注,自1932年以來多次被翻譯并發(fā)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時隔了79年的2008年,《蟹工船》再度在日本走紅。國內(nèi)出版社也順應這一熱潮,在2009年再度發(fā)行了由葉謂渠先生翻譯的《蟹工船》譯本。但筆者注意到,該譯本與1973年出版的同樣由葉謂渠先生翻譯的譯本在內(nèi)容上幾乎未有變動,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筆者的濃厚興趣。譯者在翻譯時應遵守何種標準而選擇翻譯方法?譯者對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譯本又該如何處理?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決定從目的論的視角度出發(fā)予以考察和分析。 本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主體部分以1973年發(fā)表的葉謂渠先生翻譯的《蟹工船》譯本為對象展開論述。具體而言,筆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礎(chǔ)上,首先對該譯本的目的性予以分析,其次對照目的原則對譯本進行分析。接著,筆者以忠誠原則為評價基準,評判葉謂渠先生作為譯者是否做到了對讀者及出版商的忠誠。同時,筆者通過譯例剖析譯者違背忠誠原則的誤譯和欠譯。最后,筆者將對照本研究主體部分的分析和論證,試圖對文學翻譯問題提出幾點參考性的有益建議。
【關(guān)鍵詞】:目的論 目的原則 忠誠原則 《蟹工船》 葉謂渠譯本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6;I046
【目錄】:
- 要旨3-4
- 摘要4-6
- 1 はじめに6-9
- 1.1 研究の目的6-7
- 1.2 研究の方法7-8
- 1.3 娭文のi順
本文編號:3180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3180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