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分析:外語教學研究的新視域
本文選題:PAC分析 切入點:意識 出處:《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PAC分析是日本心理學家內(nèi)藤哲雄提出的一種用來分析個體態(tài)度或意識結(jié)構(gòu)的方法,最初主要應用于臨床心理學。對運用此方法的355篇論文題目進行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該方法不僅應用于單一案例的分析,還廣泛應用于橫向比較多個個體、以及縱向比較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點的內(nèi)在意識結(jié)構(gòu)的變化差異。該研究方法在日語教育領(lǐng)域的應用也日趨增多。通過具體的研究數(shù)據(jù),闡述了PAC分析的實施流程及特征。經(jīng)對案例的考察發(fā)現(xiàn),PAC分析比以往的方法更能深入捕捉到個體的內(nèi)在意識。進而論證了PAC分析在與個體意識相關(guān)的外語教學研究中應用的可行性,及運用該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Abstract]:PAC analysis is a method to analyze individual attitude or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Japanese psychologist Takeo Nido. It was mainly used in clinical psych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is method is applied not only to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case, but also to the lateral comparison of more than one individual. As well as the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l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of the same body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n the field of Japanese educ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C analysi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ases, it is found that PAC analysis can capture the internal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s more deeply than the previous methods. Furthermor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PAC analysis can be us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lated to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he fea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使用理論視角下動詞詞義范疇體系構(gòu)建的多種雙方向交叉實驗研究”(14CYY045) 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第二語言學習者近義詞匯范疇化特征研究”(DUT17RW124) 2015年日本尚}E學院大學共同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關(guān)于中日大學教師科研意識的比較研究”
【分類號】:H3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柯;第二屆全國青年學者外語與外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9期
2 ;《外語教學》向海內(nèi)外廣大讀者作者致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3 王寧;重在讓學生參與——談成人外語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參與活動[J];中國成人教育;2000年04期
4 冉隆德;緊扣外語教學主題 探索經(jīng)貿(mào)院校外語教學模式[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5 周自強,任錫平,楊麗,何蕊;外語教學:空間與指向[J];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學報;2000年04期
6 夏玉紅;論影響外語教學的情感因素[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周秋琴;外語教學模式及外語教學思想的轉(zhuǎn)變[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8 寧越紅;語言文化與外語教學之我見[J];內(nèi)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9 王立非;外語教育:新世紀展望 新世紀外語教學 研究的方法論展望[J];外語研究;2000年03期
10 曹曉明,曹克穎;加強外語教學管理 提高外語教學質(zhì)量[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海燕;;試論過渡性理論與外語教學(以俄語無動詞句為例)[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楊言洪;;關(guān)于基礎(chǔ)外語教學的幾點淺識[A];對外貿(mào)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2年
3 田強;宋敏;;我國外語教學近期未來發(fā)展趨勢之預測[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4 楊蔭;;實施開放式外語教學的四要素[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李吉蓮;;外語教學與學生參與意識[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6 韓秀榮;;手機英文短信對信息化外語教學的啟發(fā)[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7 李勇;;中外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的關(guān)系及產(chǎn)生的作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8 原淑芳;宗立新;;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7年
9 童劍平;丁興華;;個性特征與外語教學的對策[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7年
10 管博;;基于網(wǎng)絡的外語教學中的互動—理論與實踐[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略陽縣教學研究室 張海英;外語教學中要重視加強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N];漢中日報;2011年
2 記者 江迪;把外語的測試權(quán)交給社會[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3 早報記者 許荻曄;“外語教學不是貼燒餅,不能忽而左忽而右”[N];東方早報;2013年
4 記者 王握文 通訊員 況守忠;外語教學緊貼軍事交流需求[N];解放軍報;2010年
5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 陳莉穎;外語教學中的德育內(nèi)涵[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曹威 黑龍江大學應用外語學院講師 博士研究生;外語教學的雙重使命:目的語文化的輸入與母語文化的輸出[N];中國教育報;2010年
7 山東濰坊市濰城區(qū)莊頭小學 劉金萍;“個性”的外語教學害了他們[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安定區(qū)口鎮(zhèn)趙家鋪學校 趙永玲;淺談中學英語教師的教育素質(zhì)[N];定西日報;2009年
9 楊志欣 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語言能力及運用”:外語教學的“雙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唐啟示;“信息溝”原理克服外語教學中的厭倦情緒[N];學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鄒瓊;對話與理解[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堅林;計算機網(wǎng)絡與外語教學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馬冬虹;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張妲;教師的觀念與外語教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5 齊偉鈞;終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7 吳學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樂融入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璐;英語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2年
2 李志巧;初中英語人文教育現(xiàn)狀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趙艷陽;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4 范曉虹;論翻譯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玉美;哲學解釋學與外語教學初探[D];黑龍江大學;2009年
6 王秀文;文化和外語教學[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7 張?zhí)m英;外語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主體建構(gòu)性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8 席風;外語教學中人文教育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吳芳芳;教師和學生對有效外語教學的信念差異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10 李瑋;基于組織行為學的外語教學組織策略設(shè)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444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164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