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思考動詞與感情動詞的“體”的特性
本文關鍵詞:日語中思考動詞與感情動詞的“體”的特性
【摘要】:日本是個非常重視內(nèi)心微妙變化的民族,因此,心理表達在日語中非常重要。其中心理動詞作為心理表現(xiàn)的形式之一,占有重要地位。迄今為止的有關日語心理動詞的研究不在少數(shù),但是將其與“體”聯(lián)系在一起論述的還不太多見。并且,與日語不同,中文中不存在根據(jù)“體”的不同動詞會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學習日語的中國人不善于把握事態(tài)的局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體”誤用的情況。因此,為了能從理論的意義上得到認可,同時更加期望能夠?qū)χ袊说娜照Z教育作出貢獻,本論文將對日語的心理動詞的“體”的特性進行了研究。 本論文由序論,本論和結論三個部分構成,主要以思考動詞和感情的動詞的“體”為重點展開研究。 第一部分考察了心理動詞的定義和分類。在此以工藤真由美的對心理動詞的分類(思考動詞,感情動詞,知覺動詞,感覺動詞)作為參考,以思考動詞和感情動詞為重點進行考察。 第二部分是本論。探討思考動詞與感情動詞的“體”。首先,考察了對思考動詞與階段動詞的共起關系。另外,從“體”的基本形式一完成相和繼續(xù)相,也就是“ル”形和“ライル”形這兩個時間表現(xiàn)形式著手,探討了思考動詞的“體”。然后,考察了根據(jù)使用助詞的不同,感情動詞的“體”的變化。對于感情動詞句來說,助詞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功能,因此句子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時間感覺。同時,對于“夕”形原本是過去式,但是一部分感情動詞的“夕”形能表示說話人當時的感情這一現(xiàn)象原因進行分析,并且以“夕”形能否表示說話人當時的感情為依據(jù),對感情動詞進行了分類。最后,“ラアル”形是“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但是感情動詞并不能用這種形式,在此對其原因進行了考察。 第三部分是結論?偨Y了思考動詞和感情動詞各自的“體”的特性,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課題。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敏;;日偽統(tǒng)治期間的南京市日語教育[J];鐘山風雨;2008年04期
2 李萍;;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日語視聽教育教學改革[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夏國鋒;;日資企業(yè)員工日語研修教育之探討[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8期
4 金藝蘭;;探討高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5期
5 梁春;;關于日中兩國大學日語教育的比較研究——從熊本縣立大學和玉林師范學院的課程設計中考察新型日語教育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6 王曉梅;邢小敏;;貴州省日語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張蠡;;異文化理解和日語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S2期
8 田曉黎;;日語教育中日語影視作品應用現(xiàn)狀微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年06期
9 于振田;;淺析日語單元音與漢語相對應元音的異同[J];外語與外語教學;1985年02期
10 黃德誠;關于日語專業(yè)熱[J];人才開發(fā);2005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升遠;周慶玲;;中國日語教育史視閾中的張我軍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孫玉潔;;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3 王士花;;華北淪陷區(qū)教育概述[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C];2003年
4 王靜;;大學日語專業(yè)精讀教材詞匯研究——關于《新編日語》(1-4冊)[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陳耕;吳慧穎;;日本侵略者對臺灣文化政策的演變及其惡果——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尹學義;;由一枝獨秀到百花爭妍——新中國的日漢雙語辭書出版事業(y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鄒振環(huán);;上海東文學社與南洋公學的東文學堂[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8 林小芳;;簡析臺灣日據(jù)時期殖民教育下的文化沖突[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林娟娟;;試論建構日本文化語言學的必要性——提倡建構新學科研究體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姜乃強;赴日留學與日語教育呈現(xiàn)新動向[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張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文化軟實力解讀之日語國際推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記者宋暉;高端學術會議提升中國日語教育水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于洪全;我市中小學日語教育呈健康推進態(tài)勢[N];大連日報;2008年
5 鐵軍;立體解讀人教社《標日》品牌之路[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6 吳海濤;教材經(jīng)典 文化津梁[N];中華讀書報;2008年
7 鐘鑫;中國人日語征文獲獎作品結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陳丹;艱苦奮斗的中國學子[N];科技日報;2003年
9 見習記者 張萌 通訊員 曹春松;赴日務工近期“回暖”[N];嘉興日報;2011年
10 李樹義 楊毅周;揭開日本在臺殖民教育真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林彬;日語提示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黎力;明治以來的日本漢字問題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3 吳鈺;現(xiàn)代日語終助詞的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王丹;現(xiàn)代日語可能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王曉華;現(xiàn)代日漢情態(tài)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出頭理子;赴日留學現(xiàn)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可英;民國時期中國人編日語教材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2 笈川幸司;關于日語發(fā)音指導的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R塳i庭;日本姙娗妐におけるフィラ0藭ⅳ工胙芯縖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4 R塳i庭;日本姙娗妐におけるフィラ0藭ⅳ工胙芯縖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王琪;關于日語邀請表達方式的使用狀況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徐琳;從認知角度看漢語“上”和日語“上”的異同點[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2年
7 張松儀;關于請求場面的日語中途省略句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8 梁艷;關于中國日語學習者道歉用語的習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慧;日語專業(yè)大學生郵件中的拒絕特征及日本人的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娟;關于日語采訪對話中隨聲附和的語言表達形式[D];河南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217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122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