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及性看俄語語篇中的零形回指
本文選題:零形回指 切入點:先行語 出處:《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01期
【摘要】:零形回指是語篇中一種常見的指示現(xiàn)象,是語篇的一種重要銜接手段。零形回指涉及句法、語義、語用、認知等語言描寫層面,其中零形回指的界定、分類等相關問題一直沒有系統(tǒng)性的研究。以《Яесть,тыесть,онесть》語篇為例,將可及性理論與俄語語篇結合,從可及性理論和認知推理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著重分析俄語語篇零形回指現(xiàn)象以及影響俄語零形回指確認的因素。通過例證發(fā)現(xiàn),在俄語語篇中零形式的回指語具有最高程度的可及性。
[Abstract]:Zero anaphora is a common demonstrative phenomenon and an important cohesive device in discourse. Zero anaphora refers to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cognition and other linguistic descriptive levels, in which zero anaphora is defined. Classification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aking the text as an example, the accessibility theory is combined with the Russian text to analyz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ssibility theory and cognitive reaso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zero anaphora in Russian discourse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firmation of zero anaphora in Russian discourse. It is found that the anaphora with zero form has the highest degree of accessibility in Russian discourse.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語系;
【分類號】:H3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蘭英;;論日語間接回指現(xiàn)象成立的認知基礎[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年02期
2 馬蘭英;姚燈鎮(zhèn);;間接回指中先行語和回指語的指稱特征[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李淑康;李克;;英語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回指的先行語狀態(tài)變化的多視角考察[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4 南潮;關于“自己”的照應問題探討[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李克;李淑康;;回指現(xiàn)象的認知語境研究[J];文教資料;2006年26期
6 李發(fā)元;論代詞的照應功能[J];中國俄語教學;1999年02期
7 王亞楠;;英語反身代詞同漢語“自己”的比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張葉;;論“限定成分”[J];職業(yè)圈;2007年19期
9 劉禮進;;中心理論和回指解析計算法[J];外語學刊;2005年06期
10 何元建;概化約束理論中的非論元照應關系[J];當代語言學;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徐立紅;;可推知回指與定指認知語用推理[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丹弟;;英漢寄生空位句法分布之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賈晴;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漢韓對話語篇指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禮進;視點回指和漢英長距離反身代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佳;[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湯瑩瑩;英語語篇中的回指:特點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李美玉;關于《反身代詞》設定問題的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4 楊秀云;日語零形回指的認知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金花;英漢敘述性語篇回指對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6 狄靜慧;英漢回指現(xiàn)象對比[D];延邊大學;2007年
7 陳曉燕;英語文學作品中照應分布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8 黎小榮;英漢表達詞語的句法與語義特征[D];中南大學;2008年
9 宋華;英漢反身代詞對比[D];延邊大學;2007年
10 邱春安;論英語截省句中的等同條件和孤島修復[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948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eyulunwen/169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