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俄語動詞隱喻模式——也談動詞多義衍生
本文關鍵詞:試論俄語動詞隱喻模式——也談動詞多義衍生
【摘要】:俄語動詞隱喻模式與一系列認知、語義問題相關聯(lián),隱喻相似性和映射是其靈魂和內(nèi)核,在此基礎上認知隱喻生成具體的操作模式,形成動詞隱喻模式的次范疇。本文從俄語動詞隱喻的實際出發(fā),提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這三種次范疇模式,對它們進行新的定位、闡釋,分析與它們相關的理論問題,考察其認知特點和運作方式。這將有助于從深層次揭示俄語動詞認知語義的隱喻機制、深入了解動詞認知隱喻建構及動詞多義性的語義衍生問題,同時能為其他詞匯單位的隱喻意義認知分析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中俄人文合作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天津外國語大學俄語系;
【關鍵詞】: 俄語動詞 隱喻模式 多義衍生 認知語義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俄語動詞隱喻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1BYY123)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編號:NCET-10-0152) 黑龍江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項目編號:TD2012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俄羅斯民族主干文化概念分析與解讀”(項目編號:13JJD74001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35
【正文快照】: 1.引言動詞隱喻是借用既有動作意象來認識、表現(xiàn)新的動作事件的積極認知方式。動詞隱喻式思維有助于人類拓展其認知概念系統(tǒng)、充實和豐富動作概念義的表達,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動詞隱喻模式。動詞隱喻模式是對動作進行認知創(chuàng)意的一套思路、規(guī)則,動詞隱喻模式化連同跨范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冠連;語言的離散性[J];外語研究;2001年01期
2 楊秀杰;隱喻及其分類新論[J];外語學刊;2005年03期
3 劉振前;隱喻的范疇化和概念化過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4 項成東;;顯義生成與概念映射[J];外國語文;2009年06期
5 王文斌;;論隱喻構建的主體自洽[J];外語教學;2007年01期
6 雷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隱喻理解[J];外語教學;2008年03期
7 程琪龍;;轉喻種種[J];外語教學;2010年03期
8 張建理;朱俊偉;;動詞隱喻的本體研究[J];外語教學;2011年01期
9 孫淑芳;;俄羅斯語言語義學發(fā)展芻議[J];外語學刊;2012年06期
10 魏在江;;英漢拈連辭格預設意義的構式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正翠;李曉紅;;淺析隱喻的顯式和隱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曉;;以身體部位隱喻為例論隱喻的翻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4 蔣道華;英漢隱喻語用操作對比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5 任風雷;;隱喻意識,隱喻能力和二語習得[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6 寧建花;;基于語料庫的英漢顏色詞“紅”的隱喻對比[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7 葛紅,李加強;隱喻理論綜觀[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束玫娟;;新聞語篇中的言語隱喻及非言語隱喻——以《紐約時報》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李先華;;唐詩詞語隱含義個案考察及相關問題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10 權循蓮;田德蓓;;概念隱喻視角下漢語古詩意象的英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云;崔娟娟;;認知隱喻及其判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2 劉先寬;孫若紅;;網(wǎng)絡交流語的隱喻研究[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3 徐超;畢玉德;;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韓國語隱喻知識庫構建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4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5 袁娟;;隱喻認知推理機制的受制變量研究[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邱凱端;;英漢廣告語言特性與廣告圖文隱喻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邱玲俊;;從認知學及哲學角度看隱喻思維[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孫芳琴;;中西修辭語用中的飲食文化探析[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蘇嵐;;四種隱喻意義結構下的隱喻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騰;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nóng)民工的話語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瑾;現(xiàn)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喻及轉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孫霞;文化視角下《圍城》中隱喻的翻譯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德美;球賽新聞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李瑞芹;英漢多義詞“手”的認知研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啟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賀;漢語歌詞中隱喻應用的認知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朱瑩;旅游宣傳手冊翻譯中的隱喻、轉喻及其表達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高皓s,
本文編號:10440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eyulunwen/104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