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小說中的大眾形象研究
本文關鍵詞:余華小說中的大眾形象研究
【摘要】:余華,作為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得到了極廣泛的關注,但大多集中在主人公形象及心理分析,或是人物類的劃分,而本文旨在探析其小說中圍繞在主角周圍的群像塑造,進而求證大眾在余華的小說中有著真實的存在性,站在民間立場進行話語敘述也一直是余華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因此本文則著重關注這類群眾的形象及心理分析,探尋他們與個人的關系,從而體現(xiàn)出作家余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除了前言和結語外,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后兩部分為重點論述部分。第一部分現(xiàn)代寓言情景中的群像塑造。主要進行的是余華小說中大眾形象的分析,首先確認大眾形象的真實存在,他們總是會出現(xiàn)在主人公周圍,卻沒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有時候以符號代替出現(xiàn),在一系列的形象中最主要的是將社會關系凝縮在兄弟關系之中,以向我們展示出廢墟的現(xiàn)實,同時大眾也在喧鬧的參與中扮演著冷漠的看客,這種寓言化的結構和內在的文本形象相融合,進一步指向了人世百態(tài),展現(xiàn)了底層人物的生存境遇,以及以此顯露的人性真實的一面。第二部分歷史隱秘角落中的群眾心理。從形象中探究大眾的心理,在歷史的進程中他們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有時為了利益的最大化,他們盲目地跟從其他人的做法,以避免承擔責任后果,而在革命的外衣下對其他人進行瘋狂的迫害,同時也造成了自身心靈上的扭曲,既傷害了他人,也將自己的人生逼入絕境。第三部分作為社會的隱喻與個體的辯證。主要討論大眾與個人的辯證關系,群體和個體是既互相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文本中個人與大眾的矛盾關系其實是余華本身所遇到的創(chuàng)作心境,也是他與現(xiàn)實關系轉化的痕跡,從而進一步探尋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這類關系時的創(chuàng)作體驗和創(chuàng)作心理。最終推斷出余華小說中大眾形象存在的原因與意義,以及予以當代文學些許的啟示。本論文本著通過對余華小說中大眾形象的研究,能使當今的知識分子與大眾對于自身進行一次清醒的剖析與認識,進而促進大眾心理的自我反省,并且促使當下知識分子繼續(xù)保持內在的一種先鋒性精神。
【關鍵詞】:大眾形象 群體 個體 心理 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4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一、現(xiàn)代寓言情景中的群像塑造8-16
- (一)理性缺失中的荒誕在場8-11
- (二)穿越虛實間的符號象征11-13
- (三)眾語喧嘩后的冷漠圍觀13-16
- 二、歷史隱秘角落中的群眾心理16-24
- (一)主體消解后的盲目從眾16-19
- (二)革命暴力中的迫害與反叛19-21
- (三)卑微情境中的心靈扭曲21-24
- 三、作為社會的隱喻與個體的辯證24-33
- (一)大眾疏離后個體孤獨的沉淪24-27
- (二)集體排斥中個體存在的虛無27-30
- (三)眾人圍困中個體意識的超越30-33
- 結語33-35
- 附錄35-36
- 參考文獻36-37
- 致謝3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芳;談余華小說的另一種人文關懷[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程戈;對余華小說一種存在哲學的解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01期
3 張福萍;論余華小說的并置鏈[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張瑞英;;論余華小說的暴力審美與死亡敘述[J];文史哲;2006年03期
5 董穎;;余華小說中惡魔性現(xiàn)象的初步統(tǒng)計分析[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楊振宇;;余華小說創(chuàng)作中苦難主題的嬗變[J];綏化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王峰;公培強;;苦難的救贖——論余華小說中苦難意識的流變[J];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8 張治軍;;淺談余華小說的暴力[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鐘海林;;余華小說的風格轉變[J];名作欣賞;2010年18期
10 李佳;;論余華小說文革記憶的言說[J];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何換生;王達敏;;論余華小說的少兒形象[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陶銳釗;;父親之歌——從父子關系的演變看余華小說的創(chuàng)作[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4)[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袁良駿;學者十年,學風如是[N];文學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貝莎;論余華小說的反諷藝術[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施涵麗;論余華小說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3 徐姍姍;余華小說創(chuàng)作風格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年
4 邵明可;論余華小說的底層敘述[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5 高菲;基于構式壓制的余華小說《兄弟》反義復合詞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6 龐男;余華小說中的大眾形象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7 黎晨;余華小說語言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謝成梓;論余華小說風格的轉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嚴海英;余華小說的悲劇性意蘊[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彭文霞;論余華小說的邊緣人物的“狂”[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84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78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