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視角中讀者主體性研究 ——基于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審美經(jīng)驗
發(fā)布時間:2021-09-02 12:12
在接受美學的讀者理論中,讀者主體性一直是姚斯、伊瑟爾在探究文學史、文學與作者關(guān)系、文學與讀者關(guān)系、作者與讀者關(guān)系等問題時的核心概念。讀者主體性是讀者在閱讀活動中建立與文本的互動關(guān)系的精神基礎(chǔ),是讀者打破與重構(gòu)期待視野的力量來源,是讀者自覺實現(xiàn)文本價值的意識關(guān)鍵。讀者主體不是被動地、消極地接受文本,而是自覺地、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文化體驗和審美體驗。當下,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的主體性在社會活動中,尤其是在文化產(chǎn)業(yè)的活動中,常常被模糊,人的主體地位被忽視,自主選擇被支配,其精神世界陷入空洞、蒼白。因此,從讀者主體性出發(fā),探究其在中國古典詩詞接受中的作用與體現(xiàn)是有意義的。這有利于個體在閱讀活動中更好發(fā)揮自己的讀者主體性,也有利于喚醒和強化人們在文化體驗中的主體意識。接受美學的讀者理論是在眾多理論思潮的孕育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詮釋學美學和英加登的現(xiàn)象學美學。姚斯受前者的影響較多,提出了期待視野理論。伊瑟爾受益于后者較多,提出了閱讀理論。朱立元、費什等對讀者理論做了進一步的擴展。從現(xiàn)實的讀者出發(fā),在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教育中,受教者由于自身智力水平、生活經(jīng)驗、審...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綜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主體性理論概述
第一節(jié) 讀者主體性理論的學理淵源
一、來自詮釋學美學的影響
二、來自現(xiàn)象學美學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主體性理論
一、姚斯的期待視野理論:讀者主體性的出現(xiàn)
二、伊瑟爾的閱讀理論:讀者主體性的確立
三、接受美學中讀者主體性理論的局限
第三節(jié) 讀者理論的當代嬗變:讀者主體性的擴展
一、朱立元的潛在讀者理論:讀者主體性的社會性
二、費什的讀者反應理論:讀者主體性的歷史性
第二章 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教育中受教者的讀者主體性
第一節(jié) 古典詩詞教育中理想的讀者
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的讀者——以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教育為例
一、語言能力的學習:幼兒教育中古典詩詞接受的讀者主體性
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基礎(chǔ)教育中古典詩詞接受的讀者主體性
三、審美經(jīng)驗的視聽化: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教育中古典詩詞接受的讀者主體性
第三章 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中譯者的讀者主體性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家及其作為譯者的讀者主體性概述
一、現(xiàn)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家簡介
二、現(xiàn)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家的讀者主體性概觀
第二節(jié) 譯者的讀者主體性之精彩綻放——以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許淵沖為例
一、與文本的溝通:自覺理性與深度理解
二、文本意義的生產(chǎn):視野融合與創(chuàng)新闡釋
第四章 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接受中讀者主體性的價值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在中國古典詩詞接受中實現(xiàn)讀者主體性的個體功能
一、文本閱讀的深入
二、審美體驗的完善
三、主體意識的回歸
第二節(jié) 在中國古典詩詞接受中實現(xiàn)讀者主體性的社會功能
一、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加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三、規(guī)范消費社會的文化生產(chǎn)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中國詩詞大會》對古典詩詞大眾化教育的啟示[J]. 訾希坤. 繼續(xù)教育研究. 2018(12)
[2]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的接受美學[J]. 呂辛福. 江西社會科學. 2018(10)
[3]林語堂漢譯活動研究:缺失根源與前景展望[J]. 陳智淦.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8(01)
[4]中國古典詩詞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具體運用[J]. 楊堅. 語文建設(shè). 2013(02)
[5]論伊瑟爾的審美反應理論[J]. 王鍾陵.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6)
[6]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經(jīng)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J]. 陳文忠.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4)
[7]唐詩的兩種輝煌——兼論唐詩經(jīng)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 陳文忠.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5)
[8]也談文學翻譯中審美的“陌生化”取向[J]. 張璘,葛睿.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2)
[9]費瑟斯通論日常生活審美化[J]. 陸揚. 文藝研究. 2009(11)
[10]伊瑟爾的批評之路[J]. 朱剛. 當代外國文學. 2009(01)
博士論文
[1]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 文浩.湖南師范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接受美學的讀者主體性困境研究[D]. 張謹.重慶師范大學 2018
[2]接受美學視域下的文化節(jié)目《朗讀者》研究[D]. 劉斌.河北大學 2018
[3]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理論研究[D]. 劉思陽.青海師范大學 2018
[4]劉勰“知音”論與伊瑟爾“暗隱的讀者”理論比較研究[D]. 楊春娟.云南師范大學 2017
[5]基于接受美學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研究[D]. 彭方.南京師范大學 2017
[6]接受美學在中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D]. 李珂.湖北師范大學 2017
[7]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西方讀者理論研究[D]. 鐘觀鳳.魯東大學 2015
[8]高中古典詩詞喚醒教育課堂建構(gòu)研究[D]. 張會青.河北師范大學 2014
[9]接受美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賈文娟.陜西師范大學 2013
[10]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譯者的作用[D]. 景興潤.蘭州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378987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綜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主體性理論概述
第一節(jié) 讀者主體性理論的學理淵源
一、來自詮釋學美學的影響
二、來自現(xiàn)象學美學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主體性理論
一、姚斯的期待視野理論:讀者主體性的出現(xiàn)
二、伊瑟爾的閱讀理論:讀者主體性的確立
三、接受美學中讀者主體性理論的局限
第三節(jié) 讀者理論的當代嬗變:讀者主體性的擴展
一、朱立元的潛在讀者理論:讀者主體性的社會性
二、費什的讀者反應理論:讀者主體性的歷史性
第二章 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教育中受教者的讀者主體性
第一節(jié) 古典詩詞教育中理想的讀者
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的讀者——以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教育為例
一、語言能力的學習:幼兒教育中古典詩詞接受的讀者主體性
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基礎(chǔ)教育中古典詩詞接受的讀者主體性
三、審美經(jīng)驗的視聽化: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教育中古典詩詞接受的讀者主體性
第三章 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中譯者的讀者主體性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家及其作為譯者的讀者主體性概述
一、現(xiàn)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家簡介
二、現(xiàn)代中國的古典詩詞外譯家的讀者主體性概觀
第二節(jié) 譯者的讀者主體性之精彩綻放——以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許淵沖為例
一、與文本的溝通:自覺理性與深度理解
二、文本意義的生產(chǎn):視野融合與創(chuàng)新闡釋
第四章 當代中國的古典詩詞接受中讀者主體性的價值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在中國古典詩詞接受中實現(xiàn)讀者主體性的個體功能
一、文本閱讀的深入
二、審美體驗的完善
三、主體意識的回歸
第二節(jié) 在中國古典詩詞接受中實現(xiàn)讀者主體性的社會功能
一、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加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三、規(guī)范消費社會的文化生產(chǎn)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中國詩詞大會》對古典詩詞大眾化教育的啟示[J]. 訾希坤. 繼續(xù)教育研究. 2018(12)
[2]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的接受美學[J]. 呂辛福. 江西社會科學. 2018(10)
[3]林語堂漢譯活動研究:缺失根源與前景展望[J]. 陳智淦.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8(01)
[4]中國古典詩詞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具體運用[J]. 楊堅. 語文建設(shè). 2013(02)
[5]論伊瑟爾的審美反應理論[J]. 王鍾陵.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6)
[6]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經(jīng)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J]. 陳文忠.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4)
[7]唐詩的兩種輝煌——兼論唐詩經(jīng)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 陳文忠.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5)
[8]也談文學翻譯中審美的“陌生化”取向[J]. 張璘,葛睿.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2)
[9]費瑟斯通論日常生活審美化[J]. 陸揚. 文藝研究. 2009(11)
[10]伊瑟爾的批評之路[J]. 朱剛. 當代外國文學. 2009(01)
博士論文
[1]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 文浩.湖南師范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接受美學的讀者主體性困境研究[D]. 張謹.重慶師范大學 2018
[2]接受美學視域下的文化節(jié)目《朗讀者》研究[D]. 劉斌.河北大學 2018
[3]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理論研究[D]. 劉思陽.青海師范大學 2018
[4]劉勰“知音”論與伊瑟爾“暗隱的讀者”理論比較研究[D]. 楊春娟.云南師范大學 2017
[5]基于接受美學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研究[D]. 彭方.南京師范大學 2017
[6]接受美學在中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D]. 李珂.湖北師范大學 2017
[7]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西方讀者理論研究[D]. 鐘觀鳳.魯東大學 2015
[8]高中古典詩詞喚醒教育課堂建構(gòu)研究[D]. 張會青.河北師范大學 2014
[9]接受美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賈文娟.陜西師范大學 2013
[10]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譯者的作用[D]. 景興潤.蘭州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3789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789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