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春秋》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10 14:19
從整個中國古代《春秋》學的發(fā)展溯源來看,先秦諸子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春秋》性質(zhì)實現(xiàn)由“史”到“經(jīng)”轉(zhuǎn)化的重要階段,先秦諸子的《春秋》觀念也體現(xiàn)著早期《春秋》學發(fā)展的原始面貌。本文題為《先秦諸子<春秋>觀研究》,筆者通過將先秦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五部子書《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與《春秋》及三傳相對勘。首先以探析先秦諸子書中“《春秋》”一詞的具體含義為切入點,借助先秦諸子不同分期的時代特點,推測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及其三傳的傳播狀況及學者對它們的接受程度。其次,本文通過梳理先秦諸子書中對《春秋》的評價和看法,重點探究了其中的《春秋》觀念,并總結(jié)出了《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書中《春秋》觀念的具體內(nèi)容和特點。此外,本文還對先秦諸子書中出現(xiàn)的《春秋》史料進行發(fā)掘,通過對先秦諸子書中與《春秋》經(jīng)傳中同題同源史料的對比分析,進一步深入挖掘先秦諸子《春秋》觀的豐富內(nèi)容。最后,由點及面,對整個先秦時期諸子的《春秋》觀念進行了總的概括,闡明其對后代《春秋》學的浸潤和影響?偟膩碚f,本論文除緒論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章探討先秦諸子《春秋》觀產(chǎn)生的社...
【文章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12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先秦諸子《春秋》觀的產(chǎn)生
第一節(jié) 社會時代背景
一、“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
二、學術(shù)文化下移,士階層崛起
三、社會動蕩,思想自由
第二節(jié) “六經(jīng)”對諸子的滋養(yǎng)
第三節(jié) “述而不作”到“以述為作”的歷史觀念催生
第二章 《孟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孟子》中的“《春秋》”涵義
第二節(jié) 《孟子》中《春秋》觀的三重內(nèi)涵
一、“昌明王道,拯救世風”之作意
二、“天子之事,其文則史”之定位
三、“丘竊取之義”之書法
第三節(jié) 《孟子》與《春秋》大義
一、尊孔為圣,開孔子“素王”說之先聲
二、尊王賤霸與公羊“王霸”觀
三、“行權(quán)反經(jīng)”與《春秋》“通變明權(quán)”之義
第三章 《荀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荀子》中的“《春秋》”涵義
第二節(jié) 《荀子》中《春秋》觀的內(nèi)涵
一、言是其微
二、兼采三傳之義的豐富內(nèi)容
第三節(jié) 《荀子》中《春秋》觀的特點
一、廣義的《春秋》概念
二、對《春秋》政治哲學性質(zhì)的初步認識
三、對《春秋》之“義”微旨的強調(diào)
第四章 《墨子》《莊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墨子》中的《春秋》觀
一、《墨子》中的“《春秋》”涵義
(一)《春秋》指史書通名
(二)隱藏的《春秋》概念
二、《墨子》中《春秋》觀念的內(nèi)容
三、《墨子》對《春秋》史料的運用與闡釋
第二節(jié) 《莊子》中的《春秋》觀
一、《莊子》中的“《春秋》”涵義
二、《春秋》以道名分:發(fā)源于孔子作《春秋》以正名
三、稷下黃老學思想影響下的“《春秋》以道名分”
四、《莊子》對《春秋》史料的運用與闡釋
第五章 《韓非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韓非子》中的“《春秋》”涵義
第二節(jié) 《韓非子》中《春秋》觀的內(nèi)容
一、“隕霜不殺菽”之記與韓非的《春秋》觀
二、“正物之名”對《春秋》“正名分”的承繼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 《韓非子》中《春秋》故事及“義”之呈現(xiàn)
一、《韓非子》中《春秋》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和意旨生發(fā)
二、韓非對《春秋》故事的吸收及文學化改造
第六章 先秦諸子《春秋》觀的特點及對后代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先秦諸子《春秋》觀的特點
一、大“《春秋》”的觀念
二、由“史”到“經(jīng)”
三、重“義”與用“事”
四、與學派發(fā)展的歷史趨勢相適應(yīng)
第二節(jié) 對后代《春秋》學的浸潤和影響
一、指明了早期《春秋》學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奠定了后代《春秋》經(jīng)世之學的主題
三、促成了對《春秋》經(jīng)、史、文的綜合研究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春秋》《左傳》十二公文本的生成及蘊意[J]. 董芬芬. 文史哲. 2020(01)
[2]政治生態(tài)變遷與春秋文作家群體社會階層演化[J]. 邵炳軍. 中州學刊. 2019(11)
[3]源流互質(zhì)視野下的董仲舒及漢代《春秋》觀[J]. 劉洪強. 衡水學院學報. 2019(06)
[4]言說的困境及其回應(yīng)方式——從孔子到莊子[J]. 陳赟.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04)
[5]“《詩》亡然后《春秋》作”與戰(zhàn)國“處士橫議”——論孔子《春秋》學對戰(zhàn)國諸子的開啟與引領(lǐng)[J]. 董芬芬.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4)
[6]春秋大義與黃老思潮——“《春秋》以道名分”說探析[J]. 李巍.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9(04)
[7]孟子與《春秋》的經(jīng)學建構(gòu)問題探論[J]. 王剛. 衡水學院學報. 2018(06)
[8]董仲舒《春秋繁露》承繼孟學與荀學之研究[J]. 劉振維. 德州學院學報. 2018(03)
[9]論董仲舒春秋公羊?qū)W的思想淵源[J]. 任蜜林. 現(xiàn)代哲學. 2018(02)
[10]論《春秋公羊傳》的王霸觀——以孟子的“王霸之辯”為參照中心[J]. 殷飛飛. 人文天下. 2017(06)
博士論文
[1]楚文字形近、同形現(xiàn)象源流考[D]. 譚生力.吉林大學 2014
[2]荀子與儒家六藝經(jīng)典化[D]. 崔存明.首都師范大學 2011
[3]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 丁小麗.北京師范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史記》中的“《春秋》”研究[D]. 曹芙蓉.西北師范大學 2019
[2]董仲舒解《春秋》研究[D]. 張俊婭.西北師范大學 2019
[3]先秦兩漢同題寓言研究[D]. 吳冰.湖南師范大學 2016
[4]《春秋》文學研究[D]. 宮婕.遼寧師范大學 2016
[5]《韓非子》論法敘事研究[D]. 黃啟超.云南師范大學 2015
[6]《韓非子》“事說”研究[D]. 王丹丹.西南大學 2012
[7]“無道桓文”與“羞稱五伯”[D]. 王成效.曲阜師范大學 2008
[8]先秦諸子寓言新論[D]. 周巖壁.陜西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334219
【文章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12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先秦諸子《春秋》觀的產(chǎn)生
第一節(jié) 社會時代背景
一、“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
二、學術(shù)文化下移,士階層崛起
三、社會動蕩,思想自由
第二節(jié) “六經(jīng)”對諸子的滋養(yǎng)
第三節(jié) “述而不作”到“以述為作”的歷史觀念催生
第二章 《孟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孟子》中的“《春秋》”涵義
第二節(jié) 《孟子》中《春秋》觀的三重內(nèi)涵
一、“昌明王道,拯救世風”之作意
二、“天子之事,其文則史”之定位
三、“丘竊取之義”之書法
第三節(jié) 《孟子》與《春秋》大義
一、尊孔為圣,開孔子“素王”說之先聲
二、尊王賤霸與公羊“王霸”觀
三、“行權(quán)反經(jīng)”與《春秋》“通變明權(quán)”之義
第三章 《荀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荀子》中的“《春秋》”涵義
第二節(jié) 《荀子》中《春秋》觀的內(nèi)涵
一、言是其微
二、兼采三傳之義的豐富內(nèi)容
第三節(jié) 《荀子》中《春秋》觀的特點
一、廣義的《春秋》概念
二、對《春秋》政治哲學性質(zhì)的初步認識
三、對《春秋》之“義”微旨的強調(diào)
第四章 《墨子》《莊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墨子》中的《春秋》觀
一、《墨子》中的“《春秋》”涵義
(一)《春秋》指史書通名
(二)隱藏的《春秋》概念
二、《墨子》中《春秋》觀念的內(nèi)容
三、《墨子》對《春秋》史料的運用與闡釋
第二節(jié) 《莊子》中的《春秋》觀
一、《莊子》中的“《春秋》”涵義
二、《春秋》以道名分:發(fā)源于孔子作《春秋》以正名
三、稷下黃老學思想影響下的“《春秋》以道名分”
四、《莊子》對《春秋》史料的運用與闡釋
第五章 《韓非子》中的《春秋》觀
第一節(jié) 《韓非子》中的“《春秋》”涵義
第二節(jié) 《韓非子》中《春秋》觀的內(nèi)容
一、“隕霜不殺菽”之記與韓非的《春秋》觀
二、“正物之名”對《春秋》“正名分”的承繼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 《韓非子》中《春秋》故事及“義”之呈現(xiàn)
一、《韓非子》中《春秋》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和意旨生發(fā)
二、韓非對《春秋》故事的吸收及文學化改造
第六章 先秦諸子《春秋》觀的特點及對后代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先秦諸子《春秋》觀的特點
一、大“《春秋》”的觀念
二、由“史”到“經(jīng)”
三、重“義”與用“事”
四、與學派發(fā)展的歷史趨勢相適應(yīng)
第二節(jié) 對后代《春秋》學的浸潤和影響
一、指明了早期《春秋》學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奠定了后代《春秋》經(jīng)世之學的主題
三、促成了對《春秋》經(jīng)、史、文的綜合研究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春秋》《左傳》十二公文本的生成及蘊意[J]. 董芬芬. 文史哲. 2020(01)
[2]政治生態(tài)變遷與春秋文作家群體社會階層演化[J]. 邵炳軍. 中州學刊. 2019(11)
[3]源流互質(zhì)視野下的董仲舒及漢代《春秋》觀[J]. 劉洪強. 衡水學院學報. 2019(06)
[4]言說的困境及其回應(yīng)方式——從孔子到莊子[J]. 陳赟.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04)
[5]“《詩》亡然后《春秋》作”與戰(zhàn)國“處士橫議”——論孔子《春秋》學對戰(zhàn)國諸子的開啟與引領(lǐng)[J]. 董芬芬.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4)
[6]春秋大義與黃老思潮——“《春秋》以道名分”說探析[J]. 李巍.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9(04)
[7]孟子與《春秋》的經(jīng)學建構(gòu)問題探論[J]. 王剛. 衡水學院學報. 2018(06)
[8]董仲舒《春秋繁露》承繼孟學與荀學之研究[J]. 劉振維. 德州學院學報. 2018(03)
[9]論董仲舒春秋公羊?qū)W的思想淵源[J]. 任蜜林. 現(xiàn)代哲學. 2018(02)
[10]論《春秋公羊傳》的王霸觀——以孟子的“王霸之辯”為參照中心[J]. 殷飛飛. 人文天下. 2017(06)
博士論文
[1]楚文字形近、同形現(xiàn)象源流考[D]. 譚生力.吉林大學 2014
[2]荀子與儒家六藝經(jīng)典化[D]. 崔存明.首都師范大學 2011
[3]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 丁小麗.北京師范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史記》中的“《春秋》”研究[D]. 曹芙蓉.西北師范大學 2019
[2]董仲舒解《春秋》研究[D]. 張俊婭.西北師范大學 2019
[3]先秦兩漢同題寓言研究[D]. 吳冰.湖南師范大學 2016
[4]《春秋》文學研究[D]. 宮婕.遼寧師范大學 2016
[5]《韓非子》論法敘事研究[D]. 黃啟超.云南師范大學 2015
[6]《韓非子》“事說”研究[D]. 王丹丹.西南大學 2012
[7]“無道桓文”與“羞稱五伯”[D]. 王成效.曲阜師范大學 2008
[8]先秦諸子寓言新論[D]. 周巖壁.陜西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3342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342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