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文是中國自古以來作品數(shù)量最多而最為重要的文學體裁。自清末王韜“報章文體”出現(xiàn)至后來成熟的新聞評論體裁的形成,報刊論說文之流變經(jīng)歷梁啟超“新文體”的沿襲、“論說文”文體的成熟和運用、“時評”的進化、“雜感”的融合等階段性變遷,才促使新聞評論這一報刊文體回歸新聞本位。可以說,論說文文體在新聞評論歸位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即承接舊文學中的“新文體”“報章文體”,啟迪報刊文體向“時評”“雜感”以至新聞評論方向發(fā)展。由此可見,對新聞評論形成蘊含推動作用的論說文文體具有持久彌新的研究價值,在當下新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研究報刊論說文文體風格生成與流傳的規(guī)律,對新聞評論的風格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理論價值。與新文化運動伴隨誕生的《新青年》被譽為20世紀20年代中國最具影響力大的雜志,它是近代新文學的載體和出發(fā)站,處于新舊文學體裁交接的節(jié)點,擔負新舊文學交接場的職能!拔摹薄绑w”不分家,文學交替的過程中文體也在演進。在新舊文學激烈沖撞中誕生的《新青年》,其報刊文體呈現(xiàn)的特質(zhì)及其對后續(xù)報刊文體發(fā)展的影響,是值得系統(tǒng)研究的議題。筆者運用文本分析法以及話語分析法,對《新青年》論說文文體風格進行解讀。主要從論說文本呈現(xiàn)展示、論說風格特征等總體方向進行剖析。其中,文本分析法貫穿論說文章的呈現(xiàn),以“單人主編時期”、“多人主編時期”、“共產(chǎn)黨刊物時期”等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以及以“闡釋”、“議論”、“辯駁”三個類別進行體系風格分類的維度對論說文章進行呈現(xiàn)。在對風格特征歸納之際,筆者從文本特征、內(nèi)容特征、文人論說特征三個方向?qū)Α缎虑嗄辍氛撜f文進行分析,在文本解讀部分還會運用話語分析進行解讀。兩種分析方法的深入結(jié)合,就是為探究《新青年》論說文文體在新舊文學的交接節(jié)點下如何演進,具備何種風格特征,是對舊文體全盤接受還是創(chuàng)新式進化,對中國報刊文體走向有何影響等系列問題。論文的展開由以下幾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是緒論。內(nèi)容包括選題背景與選題意義、研究綜述、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思路、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是對清末民初的論說文文體進行歷史考究。將從名詞釋義,在華外報論說文文體的呈現(xiàn),梁啟超報刊文體的演進等方面進行論述;第三部分是呈現(xiàn)《新青年》的論說文章。包括論說文得以在《新青年》獲得大發(fā)展的主要緣由,還有對本刊論說文章以發(fā)展階段和體系差異為定點,進行分期、分類的呈現(xiàn)解讀;第四部分是《新青年》論說文文體風格的流傳。先對總體的風格特征從文本、內(nèi)容、作者等方面進行歸納,再對論說文文體向雜文、新聞評論等報刊文體的現(xiàn)代化步伐進行闡述;第五部分是探討論說文文體風格的近現(xiàn)代意義。內(nèi)容包括對報刊文體的意義、對新興媒介的啟發(fā)、以及對其他報刊文體的變形指導等。通過系統(tǒng)探索和深入解讀,歸納《新青年》論說文文體風格特點的構(gòu)成:可謂選擇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式變革的綜合產(chǎn)物。即選擇性繼承舊文學環(huán)境下的“報章文體”和梁啟超的“新文體”之大膽論說、筆墨含情、文辭近人等特點,并自身創(chuàng)造選題開明、主題無論大小、運用白話文、向新聞本位靠近、作者論說思維集中、追求言辭質(zhì)樸、論說針鋒相對等特征!缎虑嗄辍氛撜f文文體風格促進雜感雜文的誕生、加速新聞評論的出現(xiàn),促進中國報刊文體的演進步伐。
【學位單位】: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G237.5;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蕾;;繁榮的新聞評論實踐與公共性的缺失[J];新聞知識;2010年02期
2 曾麗紅;淺析新聞評論的平民化趨勢——以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為例[J];新聞與寫作;2004年08期
3 蘇蕾;;繁榮的新聞評論實踐與公共性的缺失[J];采寫編;2010年02期
4 陳新焱;;都市報新聞評論發(fā)展的四大趨勢[J];傳媒觀察;2008年04期
5 紀忠璇;;“新聞評論熱”的冷思考[J];新聞愛好者;2007年10期
6 劉章西;網(wǎng)絡時代新聞評論的嬗變與堅守[J];新聞前哨;2005年06期
7 方學武;新聞評論的人性化視角[J];新聞愛好者;2005年09期
8 馬少華;早期的“時評”——論我國近代新聞評論發(fā)生發(fā)展的形式規(guī)律[J];國際新聞界;2003年05期
9 左中甫;;時評中可以有“我”嗎——兼論新聞評論的個性化[J];傳媒觀察;2016年11期
10 曾丹;;《貴州都市報》的新聞評論版面研究[J];采寫編;201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義昆;新聞評論的科學精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2 翁玉蓮;報刊新聞評論話語的功能語法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付慧敏;現(xiàn)代漢語新聞評論語篇的結(jié)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20年
4 肖貴清;陳獨秀政治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姜金林;陳獨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D];武漢大學;2011年
6 董育寧;新聞評論語篇的語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周靜涵;網(wǎng)絡新聞評論中的不禮貌話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8 胡沈明;現(xiàn)代新聞評論寬容意識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薛光遠;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民主的認識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10 張強;當代中國新聞評論的民主意識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冬娟;《新青年》論說文文體風格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20年
2 袁娟;十八大以來《人民日報》反腐題材新聞評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解文婷;《人民日報》用典研究(2017-2018)[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9年
4 蔡蒙;十八大以來熱點事件中《人民日報》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9年
5 李志毅;新媒體環(huán)境下廣播新聞評論傳播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
6 陳秋霖;國內(nèi)重要報紙性侵兒童新聞評論的話語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9年
7 張子晴;微信公眾號新聞評論的融合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年
8 李娜;基于語料庫的新聞評論話語分析[D];山東大學;2019年
9 何嬙;微信公眾號《湯計典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9年
10 李鴻哲;《體壇周報》體育評論的軍事用語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9年
本文編號:
28680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6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