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課堂強化中國文化教學的效果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強化中國文化教學的效果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教學 高中英語教學 英語學習興趣 跨文化敏覺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
【摘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文化元素越來越多的呈現在世界人們眼中。隨之而來的也有對我國文化習俗的不解和詬病,正確傳播和發(fā)揚優(yōu)秀中國文化引起各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在英語教學界,許多學者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因為這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必備能力之一。解讀最新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經被列入英語課程總目標。這應該引起廣大英語教學參與者的注意,F在的高中英語教材,以人教版為例,雖然包含許多中外文化知識,但中國文化知識不夠系統(tǒng)和全面,教師的講解也不夠深入,學生不擅長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這顯然不利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本文旨在研究在高中英語課堂強化中國文化教學的有效方法和實際效果。選用的研究方法有問卷調查和教學實驗。問卷調查分別為“英語學習興趣問卷調查”和“跨文化敏覺力量表調查”。分別檢驗在強化中國文化教學之后,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跨文化敏覺力有何變化。教學實驗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現有文化教學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化滲透、文化旁白、比較法和文化包進行強化中國文化教學,最后分析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有何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在高中英語課堂強化中國文化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跨文化敏覺力和英語語言水平。在教學實驗中,筆者作了全面細致的課堂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后,結合學生的實際課堂表現,對實驗結果做了深入透徹的分析,所得結論真實可靠。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問題,筆者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些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G633.4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弧角;重建中國文化從不說謊開始[J];北方經濟;2000年03期
2 王曉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缺什么?[J];文藝爭鳴;2000年06期
3 江藍生;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yè)藍皮書》序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謝繩武;加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和前瞻性研究——《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yè)藍皮書》序三[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次旺諾布;呼喚飄泊的愛之精靈——論中國文化中的缺憾[J];西藏藝術研究;2002年02期
6 馬兒;;域外中國文化(外兩篇)[J];出版廣角;2002年07期
7 劉文輝;試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05期
8 耿開君;建構一個評價中國文化的理論框架[J];南開學報;2002年05期
9 高思新,朱杰;在否定之否定中走向新世紀——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化思潮回顧[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10 ;百名學者論中國文化[J];博覽群書;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袁新華;;創(chuàng)新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2 楊棟;;來魯外國文教專家中國文化全方位導入及調適研究[A];建設經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9年
3 劉述先;;論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A];時代與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劉仲林;;論中國文化和科學文化會通的新文化建設[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涂可國;;試論中國文化軟實力發(fā)展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6 王蒙;;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文化[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4)[C];2006年
7 郭國祥;郭曙巖;;論中國文化的世俗化趨勢及其健康發(fā)展[A];中國現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馮永麗;張棣;謝育波;馬春波;;養(yǎng)生與中國文化主觀性特征[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9 王媛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fā)展[A];第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葉小青;邵勇;;“和平發(fā)展”視閾中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建構[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吳長生 陳少波 唐小可;港澳啟動中國文化達標工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2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 葉朗;向世人展示活的中國文化[N];文匯報;2008年
3 李小禾;理論貧乏是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新華社記者 陳俊俠;讓世界感知中國文化[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5 本報記者 張亞萌;政協(xié)委員熱議中國文化“走出去”[N];中國藝術報;2009年
6 溫儒敏 北京大學中文系;傳播中國文化不妨學學林語堂[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7 駐歐記者 王鈺深;了解中國文化,從了解春節(jié)開始[N];解放日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鮑蔓華;保持中國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張玉玲 易運文 邱 s,
本文編號:13071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0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