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易》相通論傷寒
本文關鍵詞:醫(yī)《易》相通論傷寒,,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傷寒論》全文條文清晰,內容十分明朗精要,全文中充滿邏輯性、辯證性的思維!秱摗防^承許多《內經(jīng)》的醫(yī)理,但是其內容又有別于《內經(jīng)》!吨芤住肥翘接憽瓣庩栕兓、主張“天人合一”,并且具有哲學辯證的著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頭!秱摗酚行┧季S與《周易》是相通的,尤其在“哲學辯證”和“類比”思維方面。深深影響著《傷寒論》的內涵,特別是對于病因、病機以及治療方面有重大影響及啟發(fā)。本文特別針對這些重點提出相關探討。第一章提到《傷寒論》與《周易》淵源關系。首先說明了中醫(yī)與《周易》有許多相通的概念及思維,強調醫(yī)與《易》在“整體觀”、“陰陽變化”上是相通的。又提到《內經(jīng)》與《周易》兩者的理論及概念有許多是相同的,指出《內經(jīng)》與《周易》“陰陽理論”是相通的,接著特別探討到《傷寒論》與《周易》兩者的思維及辯證是相同甚至是互通的。第二章談到《傷寒論》立論與《周易》的核心思想的互相比較及借鑒,說明了《傷寒論》病因、病機與《周易》“天人合一”思維有密切相關。并且提出《傷寒論》與《周易》對于“自然觀”、“時間觀”的共同思考,以及對于病因、病機的影響的說明。對于《傷寒論》的“正”、“邪”與《周易》陰陽辯證思想的比較及討論。也提出關于醫(yī)學與“陰陽”的關系,特別提到《傷寒論》與《周易》兩者“陰陽觀”的探討。第三章主要討論《傷寒論》全面思維與《周易》整體觀,提出《傷寒論》一些病候的發(fā)展過程和《周易》太極結構;從太極到八卦的發(fā)展模式,有類比思考的共通點,其次提到《傷寒論》六經(jīng)的架構分布概念,與《周易》六爻的結構概念、可以相互比較,引發(fā)一些有價值的思考,還提到《傷寒論》辨癥與《周易》的思考,兩者都具有深厚的類比概念。同時也提到《傷寒論》八綱辨證與《周易》陰陽的“對立與統(tǒng)一”關系比較及探討。特別提到對偶性的哲學思考和說明八綱辨證與“對立統(tǒng)一”之運用。第四章主要是探討《傷寒論》治則與《周易》“太和”思想的相關性。其中針對《傷寒論》治療八法與《周易》之“中”、“和”的思想加以論述,特別談到有關于《傷寒論》治療八法的“平衡”思考,還有提到《傷寒論》“法”隨“證”立與動態(tài)平衡法則的重要性的探討,并且說明了動態(tài)平衡與《周易》“時中”有關性,以及“陰陽和調”才能“治病求本,本于陰陽”的討論。第五章提出《傷寒論》特性與《周易》之三義的比較及說明。針對《傷寒論》五個特性之辨、變、活、嚴、簡與《周易》的變易、不易、易簡之道一起加以討論。本文研究從“醫(yī)《易》相通”的角度來來探討《傷寒論》,得到一些重要發(fā)現(xiàn):一些共同思維模式:發(fā)現(xiàn)幾個《傷寒論》與《周易》兩者共同有的規(guī)律:如“循環(huán)性”、“物極必反”、“趨和”、“對立又統(tǒng)一”(矛盾是必然存在)等等特性。以及得到幾點結論和《傷寒論》的特殊點:“醫(yī)《易》相通”的議題,從思維及哲學辯證的上面是有一定的互操作性,尤其在“整體觀”、“陰陽變化”、“自然觀”上面,兩者的思維模式是絕對相關。這些對于研究《傷寒論》有極大的幫助及價值!兑住穼W不是醫(yī)學,不能指導如何“看病”、“治病”,但它可以作為研究醫(yī)學的思考之指導。在運用上面尤其在“類比思考”、“有機聯(lián)系”、“與時俱進”的動態(tài)思維等等方面有助于《傷寒論》的創(chuàng)新思考,可以啟發(fā)《傷寒論》后續(xù)的研究,也期望研究《傷寒論》的未來能夠有更多創(chuàng)新。
【關鍵詞】:傷寒 周易 類比 整體觀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222.2
【目錄】: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2
- 第一章 《傷寒論》與《周易》淵源12-20
- 1. 中醫(yī)與《周易》14-17
- 1.1 醫(yī)與《易》整體觀相通16-17
- 1.2 醫(yī)與《易》講求陰陽變化相通17
- 2. 《內經(jīng)》與《周易》17-18
- 3. 《傷寒論》與《周易》18-20
- 第二章 《傷寒論》立論與《周易》的核心思想20-39
- 1. 《傷寒論》病因、病機與《周易》“天人合一”思維20-33
- 1.1 《傷寒論》與自然觀21-25
- 1.2 《傷寒》與《周易》時間觀25-33
- 1.2.1 《傷寒論》與四時25
- 1.2.2 《傷寒論》與二十四節(jié)氣25-26
- 1.2.3 《傷寒論》與《周易》十二消息卦26-28
- 1.2.4 《傷寒論》與時辰28-33
- 2. 《傷寒論》與《周易》陰陽辯證33-39
- 2.1 醫(yī)學與陰陽33-34
- 2.2 《傷寒論》與《周易》陰陽觀34-39
- 第三章 《傷寒》全面性思維與《周易》整體觀39-56
- 1. 《傷寒論》病候與《周易》太極結構40-52
- 1.1 《傷寒論》六經(jīng)架構與《周易》六爻40-48
- 1.1.1 六經(jīng)病勢發(fā)展40-43
- 1.1.2 病勢發(fā)展時序與《周易》之“勢”及“時序”43-46
- 1.1.3 病理的“時空”與周易的“位”與“時位”46-48
- 1.2 《傷寒論》辨癥與《周易》類比思考48-52
- 1.2.1 《傷寒論》與《周易》“象”49-50
- 1.2.2 《傷寒論》與《周易》“數(shù)”50-52
- 2. 《傷寒論》八綱辨癥與《周易》“對立與統(tǒng)一52-56
- 2.1 對偶性的哲學思考52-53
- 2.2 八綱辨證與對立統(tǒng)一之運用53-56
- 第四章 《傷寒論》治則與《周易》“太和”思想56-64
- 1. 《傷寒論》八法與《周易》“中”、“和”56-59
- 1.1 以“中”為求,以“和”為終56-57
- 1.2 太過與不及57
- 1.3 致中和57-59
- 2. 《傷寒論》法隨證立與動態(tài)平衡法則59-64
- 2.1 阻斷病勢,防止傳變59-60
- 2.2 扶正60-61
- 2.3 去邪61
- 2.4 陰陽和調——治病求本,本于陰陽61-63
- 2.5 度63-64
- 第五章 《傷寒論》特性與《周易》之三義64-74
- 1. 《易》之三易64-66
- 1.1 易簡64-65
- 1.2 不易65-66
- 1.3 變易66
- 2. 《傷寒論》五種特性與三易哲學66-74
- 2.1 辨67-68
- 2.2 變68-70
- 2.2.1 量變質變68-69
- 2.2.2 窮則變,變則通69-70
- 2.3 嚴70-71
- 2.4 活71-72
- 2.4.1 守方運用法72
- 2.4.2 易方運用法72
- 2.5 簡72-74
- 結語74-76
- 展望76-77
- 參考文獻77-79
- 致謝79-80
- 作者簡介80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漆素紅;;儒家德性修養(yǎng)論研究[J];船山學刊;2009年01期
2 梁玖;;變與不變中的藝術秩序創(chuàng)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3 于曉飛;王天芳;薛曉琳;吳秀艷;趙燕;葛艦;;《傷寒論》中浮脈與沉脈臨床意義辨析[J];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4 金蓮;王磊;王興華;;《傷寒論》針灸學術思想探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年03期
5 楊琳;陳凌琦;吳毅鋒;高遠;楊朝陽;李燦東;;少陽病脈證“不可”條文對中醫(yī)誤診與避誤的啟發(fā)[J];福建中醫(yī)藥;2014年04期
6 馮戈;;漫畫《易經(jīng)》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7 陳放;;明清時期中朝關系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對“朝貢”和“三田渡盟約”的深度解讀[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8 劉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與陰陽理論關系探討[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年02期
9 鄒小峪;;淺論對儒家法律思想的“了解之同情”[J];法制博覽;2015年06期
10 單施超;趙博;;回溯運氣學說的爭鳴與比較[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查代春;;《周易》陰陽易化思想對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啟示[A];計算機與教育:理論、實踐與創(chuàng)新——全國計算機輔助教育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樊杰;體育作為教化之源[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蘇曉晗;船山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陳壯維;“方陣”卦序的構擬及《周易》初始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鄭秀麗;基于肺腸微生態(tài)和MEK/ERK信號通路探討肺與大腸病理傳變的生物學基礎[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6 羅揚眉;幸福感的神經(jīng)機制[D];西南大學;2014年
7 吳霏;中國古代和諧思想考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年
8 葉嘉禮;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與“圓運動”相關性研究及規(guī)律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9 孫可興;《黃帝內經(jīng)》邏輯思想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10 袁玲玲;論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形神之美[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勝坡;周易生命哲學論綱[D];清華大學;2005年
2 高煒;現(xiàn)代西醫(yī)與傳統(tǒng)中醫(yī)醫(yī)學模式之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3 R墱笤
本文編號:4125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41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