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的歷史邏輯
發(fā)布時間:2018-01-08 04:28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的歷史邏輯 出處:《東南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在此語境中,理解和闡明國家治理的歷史階段性、政治合法性及系統(tǒng)整體性,梳理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的歷史邏輯,探尋社會主義國家治理變遷的規(guī)律與趨勢,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理論構建緊迫的課題。所謂"國家治理",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意義上,黨領導人群群眾依法、科學、民主地治國理政。與國外流行的"治理"、"善治"理念不同,"國家治理"強調治理以黨和國家為主導,根本目的是為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而不是為了"社會中心化"和"去國家化"。當代中國政府提出的國家治理概念,既與中國傳統(tǒng)國家治理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又和西方治理理論在價值取向、政策主張上有所不同,它遵循的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原理,是政治"統(tǒng)治"與社會"管理"的有機結合。在本質上,"國家治理"是規(guī)范、約束權力的運行過程,是一種治理權力與主體結構的制度安排。在目標上,"國家治理"既要協(xié)調和緩解社會沖突與矛盾,以維持特定的社會秩序,也要謀求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增進民生幸福和社會公平正義,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法蘭西內戰(zhàn)》、《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國家與革命》等一系列著作中,對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的制度及其實踐展開批判;對未來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目標、秩序以及治理模式提出設想;依據巴黎公社和蘇維埃俄國的革命建設實踐對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進行理論探索和總結。十月革命后,列寧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舉措,拓展了蘇維埃俄國國家治理的內容,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也由于歷史的原因形成了全能主義國家治理模式,給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建設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以及啟示。新中國的國家治理經歷了1978年改革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兩個節(jié)點,三個歷史階段,形成了全能主義國家治理——發(fā)展型國家治理——和諧型國家治理等歷史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其形成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及其理論特征,給我們留下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啟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定位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國家治理現代化"不但是一個戰(zhàn)略目標任務,也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掌握的工作方式方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反思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治理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以及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運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實踐中而生成的重大理論成果。與此相關的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指導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行動綱領,是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的強大思想武器。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各歷史時段,國家治理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呈現出差異性的理論邏輯。從權力變遷視角,國家治理總體而言經歷了從"統(tǒng)治"、"管理"到"治理"的演進軌跡。就治理權而言,從"專政性權力"、"技術性權力"到"制度性權力";就治理主客體而言,從單一主體到多元主體、從單一客體到人、資源、社會關系的多元客體;就治理目標來說,從"秩序為本"到"以人為本";就治理方式而言,"人治"、轉向"德治"、"法治";在治理機制上,從"運動式治理機制"轉向"制度型治理機制";在治理結構上,由單一結構向多層次全方位結構轉型。未來的國家治理建設,必須立足于我們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現實國情,牢牢把握國家治理的正確方向;構建協(xié)同的國家治理主體架構;夯實國家治理的法治邏輯;培育國家治理的文化基礎;揚棄國家治理的西方經驗與教訓;打造國家治理的協(xié)商民主平臺;構建國家治理的評估標準,同時努力回應和解決現實社會主義進程中出現的各式各樣的治理問題。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the party leads the masses of the masses to establish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ach individual and to establish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ach individual .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 Lenin Stalin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 measures , which has form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 measures , and has form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 initiatives . O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 from the single subject to the multi - element subject , from the single subject to the multi - element subject , from the single subject to the multi - element object of the social relation , and to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 from the " order of governance " to the " people - oriented " ;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 from the " order to the present " to the " people - oriented " ;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61
,
本文編號:13956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139564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