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中人的異化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5 05:31
本文關鍵詞:《巴黎手稿》中人的異化問題研究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論文立足于社會性和歷史性的視角對《巴黎手稿》(包括《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的人的異化問題進行研究。首先,論文揭示了馬克思所使用的“異化”概念的歷史性內涵。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的“異化”概念及其辯證法,把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理解為人通過自身的對象性活動而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的過程。人將自身潛在的本質對象化為現實的“作品”,再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占有來完成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的過程。人使自身的本質對象化是一個自發(fā)行為,當人自發(fā)地使自身的本質對象化,但尚未能夠自覺地占有自身的對象化本質之時,人反而被自身的對象化本質所占有和支配,這就是人的“異化”狀態(tài)。人的“異化”及其揚棄是歷史性、現實性的概念,必須在人的自我實現的歷史過程中予以理解和把握。其次,論文分析了馬克思所使用的“類存在物”概念的社會性內涵。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類存在物”,這是認識人的自我實現過程的出發(fā)點。馬克思借用了費爾巴哈的“類存在物”概念,但賦予了這個概念新的內涵!邦悺奔瓤梢岳斫鉃椤俺橄蟮念悺,即具有共同性的個體被歸納而成的“集合體”(這是費爾巴哈式的理解),也可以理解為“現實的類”,即在現實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個體所構成的“共同體”(這是馬克思的理解)!俺橄蟮念悺迸c“現實的類”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前者是抽象思維的產物,后者是不依賴于抽象思維的現實存在。馬克思把人看作“類存在物”,就是把人看作社會存在物。勞動作為人的類特性,最為核心的意義并不在于它作為抽象的“共同性”將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而在于它使人能夠在與他人相互補充的現實關系中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存在。勞動是人的類生活即社會生活,是人在社會中存在的方式,是人與社會之間現實聯(lián)系的“紐帶”。第三,論文從社會性和歷史性的視角闡述了“人的異化”的內涵。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自發(fā)地將自身的社會性本質對象化為社會存在和社會力量。當人還沒有自覺地占有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存在和社會力量的時候,人反而被社會存在和社會力量所占有和支配,這就是人的異化狀態(tài)。人的異化狀態(tài)是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只有把人看作社會性存在,只有從人的社會關系的角度,才能正確理解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異化勞動只能是在社會中、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才會發(fā)生。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作為一個統(tǒng)一體而產生,也將作為統(tǒng)一體而被揚棄。從社會性和歷史性視角理解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是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家的超越。最后,論文從社會性和歷史性的視角闡述了“人的異化的揚棄”的內涵。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不是人的異化的真正揚棄。人的異化的揚棄,是人積極地占有了自身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存在和社會力量,使人現實地成為社會的主體,使社會及整個對象世界都成為人自身的一部分,最終完成人與社會以及人與整個對象世界的統(tǒng)一。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A811
,
本文編號:13315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133157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