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殺行為影響因素及其交互網(wǎng)絡模型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自殺行為影響因素及其交互網(wǎng)絡模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大學生自殺行為 影響因素 偏最小二乘路徑模型 貝葉斯網(wǎng)絡
【摘要】:自殺(suicide)是人類最重要的死因之一,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重大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近年來,青少年已經(jīng)成為自殺的高危人群。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自殺已成為很多國家15歲-29歲人群的第二或第三位死因。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當今的青少年在獲得更多機會的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隨著學習、就業(yè)和經(jīng)濟等壓力的不斷增大,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一系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突出的是有自殺行為的大學生數(shù)量不斷攀升。大學生自殺給家庭、社會和國家?guī)砹藰O大的負面影響和嚴重的經(jīng)濟、社會負擔。生命是不可逆的,正如首個“世界預防自殺日”的口號“自殺,一個都太多”。因此,探索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流行病學特征,為預防與干預大學生自殺提供科學依據(jù),避免悲劇的發(fā)生,是目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自殺行為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科學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但由于各國所調查的人群、調查方法等存在著差異,關于大學生自殺行為流行特點的報道也不盡相同。自殺是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且各因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國內外學者對此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圖從中找出自殺的規(guī)律及行之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方法。然而,自殺的影響因素復雜多樣,各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致使有些研究結果存在分歧,甚至相互矛盾。因此,深入研究各影響因素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以及對自殺行為的作用機制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關鍵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1、針對目前基于大樣本的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研究較少,大學生自殺行為現(xiàn)狀及其特點尚需進一步研究探討。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從湖北省武漢市6所部屬院校隨機抽取5972名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調查研究其自殺行為的流行病學特征。2、針對以往研究中關于大學生社交網(wǎng)絡、應對技能與自殺意念的研究尚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從整體上探討社交網(wǎng)絡、應對技能與自殺意念的調控關系及影響路徑的研究也較少。本研究在回歸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了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偏最小二乘路徑模型,以便理解與認識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間的關系,為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預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jù)。3、鑒于以往有關負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技能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研究較少,而且多是針對單一指標或多個指標作為一個整體的聯(lián)合作用,缺乏對應對技能、負性生活事件及自殺行為之間的交互網(wǎng)絡關系的研究。本研究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負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關系,通過構建貝葉斯調控網(wǎng)絡探索其中有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指標,進而以圖形和概率直觀的描述各因素之間的調控關系,擬為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自殺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證支持。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武漢市6所部屬院校的5972名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流行病學特征、社會網(wǎng)絡和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關系、負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大學生自殺行為的流行病學特征:大學生自殺行為的檢出率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大學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為16.39%,自殺未遂檢出率為1.91%,最近一年自殺行為(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檢出率為7.64%;以上檢出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抑郁、焦慮、強迫、人際敏感等心理癥狀及考試不及格、失戀、與同學發(fā)生激烈沖突、經(jīng)濟拮據(jù)等負性生活事件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若缺乏成熟的應對技能和良好的社會支持,很容易發(fā)生自殺行為。研究結果進一步揭示了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分布特征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深入研究負性生活事件、應對技能、社交網(wǎng)絡及心理因素與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關系提供了依據(jù)。2、社交網(wǎng)絡、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關系:自殺意念的產(chǎn)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受生理、心理、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且各影響因素相互關聯(lián),有些甚至互為因果。本研究采用自殺行為問卷、社交網(wǎng)絡問卷、應對技能量表及癥狀自評量表評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社交網(wǎng)絡、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關系,并通過構建偏最小二乘路徑模型從整體上探討社交網(wǎng)絡、應對技能與自殺意念的調控關系及影響路徑。研究發(fā)現(xiàn):(1)自殺意念與社交網(wǎng)絡不健全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在學校中缺乏親密朋友,無穩(wěn)定的戀愛關系等方面。當年輕人遇到心理問題時更傾向于選擇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能夠相互理解的朋友或戀人的支持與幫助,這種從朋友或戀人中得到的安慰與支持可以幫助他們有效的處理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或壓力性生活事件。因此,本研究建議,鼓勵青年人(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習慣獨處者)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社會接觸,可有效減少心理問題及自殺行為的發(fā)生。(2)成熟的應對策略可降低自殺意念的發(fā)生風險;總的看,多數(shù)積極應對策略為自殺意念的保護因素,多數(shù)消極應對策略為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但是,個別積極應對策略可能是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而個別的消極應對策略反而是自殺意念的保護因素。(3)本研究構建了社交網(wǎng)絡、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偏最小二乘路徑模型,結果顯示,社交網(wǎng)絡、積極應對策略、消極應對策略對自殺意念既有直接效應,又可通過“心理癥狀”對自殺意念產(chǎn)生間接效應。在路徑“積極應對→心理癥狀→自殺意念”中,直接效應的比重較大;而在路徑“社交網(wǎng)絡→心理癥狀→自殺意念”和“消極應對→心理癥狀→自殺意念”中,間接效應的比重較大。以上研究結果為自殺預防提供了重要的觀點和全新的視角,提示在干預策略上,可以通過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交網(wǎng)絡、改善和提高大學生的應對技能等措施來避免或降低大學生自殺意念產(chǎn)生的可能性,這將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預防和干預起到積極而深遠的影響。3、負性生活事件、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關系:青年人在大學生活中經(jīng)常會面對人際沖突、學習壓力、失戀等各種負性生活事件和壓力,若缺乏成熟的應對策略,這些負性生活事件會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甚至是自殺行為的誘發(fā)因素。本研究采用自殺行為問卷、負性生活事件問卷、應對技能量表及癥狀自評量表評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負性生活事件、應對技能與大學生最近一年的自殺行為的關聯(lián)程度,并通過構建貝葉斯調控網(wǎng)絡探索各因素之間的交互網(wǎng)絡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1)負性生活事件與大學生自殺行為密切相關,近期有負性生活事件發(fā)生的個體更容易發(fā)生自殺行為。因此,學校相關部門應關注近期暴露于壓力性生活事件的學生,并給予心理輔導,防止心理問題甚至自殺行為的發(fā)生。(2)成熟的應對方式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身心健康的維護,有助于預防心理問題甚至自殺行為的發(fā)生。本研究進一步證實積極應對策略是大學生自殺行為的保護因素。積極應對技能水平越高,自殺行為發(fā)生的風險越低。因此,在大學生群體中積極開展針對應對技能訓練的培訓項目,對于預防大學生自殺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近期經(jīng)歷過負性生活事件的大學生尤為重要。(3)本研究構建的負性生活事件、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行為的貝葉斯網(wǎng)絡模型,證實了“性別”、“積極應對策略”、“考試不及格”、“與同學發(fā)生激烈沖突”和“自殺行為”這5個因素之間的交互網(wǎng)絡關系;發(fā)現(xiàn)了與自殺行為相關的關鍵路徑,即,大學生自殺行為發(fā)生概率最高的路徑為“性別→積極應對→與同學發(fā)生激烈沖突→自殺行為”。該網(wǎng)路不僅能反映變量間的相互關系,而且可以從整體上觀測負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技能對自殺行為的作用大小。本研究為應對技能、負性生活事件與自殺行為的關系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為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個性化干預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行為 影響因素 偏最小二乘路徑模型 貝葉斯網(wǎng)絡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46
【目錄】: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4
- 符號說明14-15
- 第一章 前言15-22
- 一、研究背景15-16
- 二、國內外研究概況16-20
- 三、現(xiàn)有研究的局限性20-21
- 四、研究問題的提出和研究設想21-22
- 第二章 資料來源與測量工具22-26
- 一、資料來源與質量控制22-23
- 二、測量工具23-26
- 第三章 大學生自殺行為的描述流行病學研究26-43
- 一、研究目的26
- 二、測量工具26-27
- 三、統(tǒng)計分析27
- 四、結果27-40
- 五、討論40-43
- 第四章 社交網(wǎng)絡、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關系研究43-61
- 一、研究目的43
- 二、測量工具43-44
- 三、統(tǒng)計分析44-50
- 四、結果50-58
- 五、討論58-61
- 第五章 負性生活事件、應對技能與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關系研究61-77
- 一、研究目的61
- 二、研究工具61-62
- 三、統(tǒng)計分析62-68
- 四、結果68-75
- 五、討論75-77
- 第六章 結論與創(chuàng)新77-81
- 一、結論77-79
- 二、創(chuàng)新與不足79-81
- 附錄81-95
- 參考文獻95-101
- 致謝101-102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102-103
- 附件103-104
- 外文論文104-11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童靜菊;;大學生自殺典型案例的分析與思考[J];高教探索;2007年06期
2 高云鵬;左丹;;大學生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狀況與自殺態(tài)度的調查研究[J];河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 黃俊秀;王志中;;大學生自殺意念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11期
4 冀俊忠,劉椿年,沙志強;貝葉斯網(wǎng)模型的學習、推理和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3年05期
5 胡玉勝,涂序彥,崔曉瑜,程乾生;基于貝葉斯網(wǎng)絡的不確定性知識的推理方法[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CIMS;2001年12期
6 肖水源,周亮,徐慧蘭;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二)自殺行為的概念與分類[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5年05期
7 孫家紅;;大學生自殺問題產(chǎn)生的個體心理因素分析及其預防策略[J];遼寧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楊振斌;李焰;;中國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探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9 張道祥;自殺傾向大學生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2年06期
10 張月娟,閻克樂,王進禮;生活事件、負性自動思維及應對方式影響大學生抑郁的路徑分析[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范勇;病例對照研究青少年自殺與心理社會危險因素[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730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67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