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紀實影像——以當代中國題材歐美紀錄片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4-07-03 00:44
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特的影像紀錄方式,以其客觀現(xiàn)實和歷史寫照的真實性,以及來自生活的藝術魅力影響、啟迪和激勵觀眾,使觀眾能從中重溫歷史、認識生活、欣賞藝術,從而提高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zhì)和人文意識,發(fā)揮紀錄片應有的社會功能和作用。紀錄片又被稱為“一個國家的相冊”,人們能從中看到這個國家過去的歷史、現(xiàn)實的生活,并思考其未來的發(fā)展。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高度重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和傳播,除對本國各類主題的關注外,“中國故事”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拍攝紀錄片的熱門選題。紀錄片屬于一種文化,我們不僅需要研究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紀錄片在影像表達上的特點,更需要關注歐美自身文化是如何通過紀實影像在中國語境中再生產(chǎn)知識和權力的。雖然中國題材歐美紀錄片所有關于中國的畫面都拍攝于中國,但攝影機里的“中國圖像”不只是單純紀錄現(xiàn)實的某種表征,更包含一種權力或視角。紀錄片因其非虛構性成為社會空間的重要呈現(xiàn)媒介,中國題材歐美紀錄片實際上是西方話語體系中被構建的“他者”,是蘊含著話語機制的隱喻符號,是西方文化的一種表征。在構建過程中,歐美在社會互動下構建出這類文化產(chǎn)品,再通過全世界范圍的影像交流與知識共享,...
【文章頁數(shù)】:14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本論文創(chuàng)新點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1.2.2 國內(nèi)研究文獻綜述
1.3 相關概念內(nèi)涵及理論淵源
1.3.1 中國題材歐美紀錄片的界定
1.3.2 研究策略
1.3.3 術語與理論淵源
1.4 研究方法、思路與主要內(nèi)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與框架
2 呈述中國:身份與空間的建構
2.1 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的多樣化
2.1.1 行旅身份與直覺形象的生成
2.1.2 詩人角色與獨立的文化空間
2.1.3 觀察員與公共事務的聚焦
2.1.4 海外游子與故國想象的書寫
2.2 多元空間的開啟與拓展
2.2.1 公共空間的擴張
2.2.2 私人空間的漸顯
2.2.3 邊緣空間的關注
3 異域圖景:想象的流放地
3.1 空間政治與權力符號的象征
3.1.1 意識形態(tài)下的“雪域高原”
3.1.2 天安門的象征性意義
3.2 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多重隱喻
3.2.1 經(jīng)濟增長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代價
3.2.2 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與人的命運
3.3 大時代下的社會變遷
3.3.1 鄉(xiāng)村的衰落與重生
3.3.2 分化的現(xiàn)代都市
3.3.3 永遠不會抵達的驛車
4 雜糅的表達:多元紀實的形態(tài)與風格
4.1 紀錄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繼承與通變
4.1.1 “兩個中國”——個人話語與影像生產(chǎn)
4.1.2 “真實的碎片”——參與模式下的共語喧嘩
4.2 世界表達與“中國意蘊”的美學風格
4.2.1 “中西交融”的雙重敘事視點
4.2.2 詩意寫實的“中式”敘事結構
4.2.3 展現(xiàn)時代風貌的音樂“混搭”
4.3 色彩的視覺感知與影像審美
4.3.1 “冷暖”色調(diào)的中國審美表達
4.3.2 色調(diào)安排與記憶的美學傳達
5 中西對話:影像映照與交互審視
5.1 中西話語下的雙重言說
5.1.1 官方話語的功能目標
5.1.2 西方話語的影像映照
5.2 影展輿論場與影像的域外生成
5.2.1 看與被看的邏輯
5.2.2 民間話語的姿態(tài)和方式
5.2.3 紀錄精神與觀眾認同的生成
5.3 消融的界限與開放的格局
5.3.1 對話性話語空間的建構
5.3.2 中國導演的西方“養(yǎng)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文中所涉當代歐美紀錄片代表作品簡況表(1949-2016)
附錄二:文中所涉中國本土紀錄片代表作品列表
附錄三:圖錄
攻博期間發(fā)表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科研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4000264
【文章頁數(shù)】:14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本論文創(chuàng)新點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1.2.2 國內(nèi)研究文獻綜述
1.3 相關概念內(nèi)涵及理論淵源
1.3.1 中國題材歐美紀錄片的界定
1.3.2 研究策略
1.3.3 術語與理論淵源
1.4 研究方法、思路與主要內(nèi)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與框架
2 呈述中國:身份與空間的建構
2.1 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的多樣化
2.1.1 行旅身份與直覺形象的生成
2.1.2 詩人角色與獨立的文化空間
2.1.3 觀察員與公共事務的聚焦
2.1.4 海外游子與故國想象的書寫
2.2 多元空間的開啟與拓展
2.2.1 公共空間的擴張
2.2.2 私人空間的漸顯
2.2.3 邊緣空間的關注
3 異域圖景:想象的流放地
3.1 空間政治與權力符號的象征
3.1.1 意識形態(tài)下的“雪域高原”
3.1.2 天安門的象征性意義
3.2 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多重隱喻
3.2.1 經(jīng)濟增長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代價
3.2.2 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與人的命運
3.3 大時代下的社會變遷
3.3.1 鄉(xiāng)村的衰落與重生
3.3.2 分化的現(xiàn)代都市
3.3.3 永遠不會抵達的驛車
4 雜糅的表達:多元紀實的形態(tài)與風格
4.1 紀錄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繼承與通變
4.1.1 “兩個中國”——個人話語與影像生產(chǎn)
4.1.2 “真實的碎片”——參與模式下的共語喧嘩
4.2 世界表達與“中國意蘊”的美學風格
4.2.1 “中西交融”的雙重敘事視點
4.2.2 詩意寫實的“中式”敘事結構
4.2.3 展現(xiàn)時代風貌的音樂“混搭”
4.3 色彩的視覺感知與影像審美
4.3.1 “冷暖”色調(diào)的中國審美表達
4.3.2 色調(diào)安排與記憶的美學傳達
5 中西對話:影像映照與交互審視
5.1 中西話語下的雙重言說
5.1.1 官方話語的功能目標
5.1.2 西方話語的影像映照
5.2 影展輿論場與影像的域外生成
5.2.1 看與被看的邏輯
5.2.2 民間話語的姿態(tài)和方式
5.2.3 紀錄精神與觀眾認同的生成
5.3 消融的界限與開放的格局
5.3.1 對話性話語空間的建構
5.3.2 中國導演的西方“養(yǎng)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文中所涉當代歐美紀錄片代表作品簡況表(1949-2016)
附錄二:文中所涉中國本土紀錄片代表作品列表
附錄三:圖錄
攻博期間發(fā)表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科研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40002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4000264.html
上一篇:韓景生油畫藝術風格研究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