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點透視中國古代詩歌與玉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2-01-22 02:20
玉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既是一種物質(zhì)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文化。玉文化和中國古代詩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它們之間既是一種文化與語言的關(guān)系,也是一種原型與表述的關(guān)系。因此本文試著對此進行梳理和研究,并重點從《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等幾個方面來論述彼此之間的意義關(guān)系。在文字還沒有出現(xiàn)的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生產(chǎn)勞動的過程中將美玉從石頭中挑揀出來,并賦予其神秘的色彩。這種以玉為美的文化意識正是人類擺脫蒙昧混沌的內(nèi)在動力。史前的靈玉崇拜觀念主要來自于人對自然界的恐懼以及巫覡的有意提倡。巫以玉事神,由此形成一定的宗教儀式。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玉被融入了國家意識,并最終被列入國家典章制度。如果說史前人類對玉美的欣賞還只是一種感性的認識,那么之后儒家對玉美的闡釋則表現(xiàn)出一種理性的認識。儒家玉文化是文明時代玉文化的一種發(fā)展形態(tài),其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德玉”和“禮玉”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均是建立在原始玉崇拜的基礎(chǔ)上,是史前玉文化的延續(xù)。“德玉”主要是一種觀念用玉,而“禮玉”則主要是一種行為用玉。其中所蘊含的道德禮儀觀念對當(dāng)今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道教是本土宗教,神仙思想是它的主要思想來...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xué)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270 頁
【學(xué)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內(nèi)容
文化篇
第一章 玉文化與其他文化
第一節(jié) 玉文化與儒家文化
一、靈玉崇拜: 從巫到儒的演變
二、以玉為禮: “三禮”的用玉思想
三、儒家玉德觀形成的原因
四、儒家玉德觀提出的歷史意義
五、儒家玉德觀的當(dāng)代啟示
六、其他比德觀念舉例
第二節(jié) 玉文化與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玉術(shù)語”
二、道教詩歌與玉文化
三、道教食玉養(yǎng)生文化現(xiàn)象
第三節(jié) 玉文化與佛教文化
一、玉雕佛像
二、玉寶思想
三、佛偈與玉文化
第二章 玉文化與故事傳說
本篇小結(jié)
詩歌篇
第一章 《詩經(jīng)》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詩經(jīng)》玉文化與周代禮樂文明
一、祭祀用玉
二、裝飾用玉
三、饋贈用玉
四、形容用玉
第二節(jié) 《詩經(jīng)》玉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第二章 《楚辭》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楚辭》玉文化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楚辭》中的玉和香草意象
第三節(jié) 《楚辭》玉文化對后世的影響
第三章 唐詩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唐詩玉意象的文化闡釋
一、“玉樹”意象
二、“玉階”意象
三、“玉壺”意象
四、“玉關(guān)”意象
第二節(jié) 不同詩人的意象闡釋風(fēng)格
一、王維詩歌的玉意象
二、李白詩歌的玉意象
三、杜甫詩歌的玉意象
第四章 宋詞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玉文化與宋詞的富貴氣象
一、“精金美玉”的幾種富貴表現(xiàn)形態(tài)
二、“精金美玉”對宋詞富貴氣象形成的作用
第二節(jié)玉文化與宋詞的婉約特征
本篇小結(jié)
理論篇
第一章 玉文化與唐宋詩學(xué)
第一節(jié) 玉文化與唐宋詩詞理論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文理論中玉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二、唐宋時期詩詞理論中玉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唐宋詩詞中“玉”的修辭藝術(shù)
一、玉字的文化釋義
二、唐宋詩詞中“玉”的修辭技巧
三、“玉”的幾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原型
本篇小結(jié)
結(jié)語
附錄 《全宋詩》中涉玉的佛教偈頌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在讀期間科研情況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玉與中國古代文論關(guān)系初探[J]. 霍志軍. 重慶郵電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6(02)
[2]從“玉教”說到“玉教新教革命”說——華夏文明起源的神話動力學(xué)解釋理論[J]. 葉舒憲. 民族藝術(shù). 2016(01)
[3]玉石之路[J]. 葉舒憲,唐啟翠. 人文雜志. 2015(08)
[4]從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與外來信仰的置換研究之一[J]. 葉舒憲,公維軍. 民族藝術(shù). 2015(04)
[5]玉帛為二精神話續(xù)論[J]. 葉舒憲. 民族藝術(shù). 2015(03)
[6]白玉崇拜及其神話歷史初探[J]. 葉舒憲. 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5(02)
[7]從玉教神話看“天人合一”——中國思想的大傳統(tǒng)原型[J]. 葉舒憲. 民族藝術(shù). 2015(01)
[8]玉教神話與華夏核心價值——從玉器時代大傳統(tǒng)到青銅時代小傳統(tǒng)[J]. 葉舒憲. 社會科學(xué)家. 2014(12)
[9]玉石神話背后有一種“玉教”嗎?——華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的討論[J]. 葉舒憲. 百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06)
[10]中華文明起源“玉教說”及其動力學(xué)分析[J]. 趙周寬. 思想戰(zhàn)線. 2014(02)
本文編號:3601377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xué)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270 頁
【學(xué)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內(nèi)容
文化篇
第一章 玉文化與其他文化
第一節(jié) 玉文化與儒家文化
一、靈玉崇拜: 從巫到儒的演變
二、以玉為禮: “三禮”的用玉思想
三、儒家玉德觀形成的原因
四、儒家玉德觀提出的歷史意義
五、儒家玉德觀的當(dāng)代啟示
六、其他比德觀念舉例
第二節(jié) 玉文化與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玉術(shù)語”
二、道教詩歌與玉文化
三、道教食玉養(yǎng)生文化現(xiàn)象
第三節(jié) 玉文化與佛教文化
一、玉雕佛像
二、玉寶思想
三、佛偈與玉文化
第二章 玉文化與故事傳說
本篇小結(jié)
詩歌篇
第一章 《詩經(jīng)》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詩經(jīng)》玉文化與周代禮樂文明
一、祭祀用玉
二、裝飾用玉
三、饋贈用玉
四、形容用玉
第二節(jié) 《詩經(jīng)》玉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第二章 《楚辭》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楚辭》玉文化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楚辭》中的玉和香草意象
第三節(jié) 《楚辭》玉文化對后世的影響
第三章 唐詩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唐詩玉意象的文化闡釋
一、“玉樹”意象
二、“玉階”意象
三、“玉壺”意象
四、“玉關(guān)”意象
第二節(jié) 不同詩人的意象闡釋風(fēng)格
一、王維詩歌的玉意象
二、李白詩歌的玉意象
三、杜甫詩歌的玉意象
第四章 宋詞與玉文化
第一節(jié) 玉文化與宋詞的富貴氣象
一、“精金美玉”的幾種富貴表現(xiàn)形態(tài)
二、“精金美玉”對宋詞富貴氣象形成的作用
第二節(jié)玉文化與宋詞的婉約特征
本篇小結(jié)
理論篇
第一章 玉文化與唐宋詩學(xué)
第一節(jié) 玉文化與唐宋詩詞理論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文理論中玉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二、唐宋時期詩詞理論中玉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唐宋詩詞中“玉”的修辭藝術(shù)
一、玉字的文化釋義
二、唐宋詩詞中“玉”的修辭技巧
三、“玉”的幾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原型
本篇小結(jié)
結(jié)語
附錄 《全宋詩》中涉玉的佛教偈頌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在讀期間科研情況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玉與中國古代文論關(guān)系初探[J]. 霍志軍. 重慶郵電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6(02)
[2]從“玉教”說到“玉教新教革命”說——華夏文明起源的神話動力學(xué)解釋理論[J]. 葉舒憲. 民族藝術(shù). 2016(01)
[3]玉石之路[J]. 葉舒憲,唐啟翠. 人文雜志. 2015(08)
[4]從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與外來信仰的置換研究之一[J]. 葉舒憲,公維軍. 民族藝術(shù). 2015(04)
[5]玉帛為二精神話續(xù)論[J]. 葉舒憲. 民族藝術(shù). 2015(03)
[6]白玉崇拜及其神話歷史初探[J]. 葉舒憲. 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5(02)
[7]從玉教神話看“天人合一”——中國思想的大傳統(tǒng)原型[J]. 葉舒憲. 民族藝術(shù). 2015(01)
[8]玉教神話與華夏核心價值——從玉器時代大傳統(tǒng)到青銅時代小傳統(tǒng)[J]. 葉舒憲. 社會科學(xué)家. 2014(12)
[9]玉石神話背后有一種“玉教”嗎?——華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的討論[J]. 葉舒憲. 百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06)
[10]中華文明起源“玉教說”及其動力學(xué)分析[J]. 趙周寬. 思想戰(zhàn)線. 2014(02)
本文編號:36013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6013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