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阿拉伯文化在中國
發(fā)布時間:2017-04-11 09:17
本文關鍵詞:二十世紀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阿友好合作源遠流長,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貿易和文化等領域建立的全方位合作關系,折射出中阿兩大民族從漢武帝時期以來的兩千多年綿延不斷的友好交往史。這種合作從政治的層面看,是以發(fā)展中國家為代表的南南合作的表率,不僅惠及雙方,更有利于所有第三世界國家提升在世界舞臺上的聲音;從文化的角度看,是以儒家文明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以伊斯蘭教為代表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友好合作的典范。 文化交流從深層意義上說,是各個國家、民族、地區(qū)的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智慧交流;是增進國家間、民族間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對中阿文化交流史的梳理,對于進一步加強兩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增加共識,加強合作,進而提升中阿文明交往的深度與廣度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對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發(fā)展情況的全面認識和客觀評價,有利于中國更好地落實“走出去”、“引進來”政策,構筑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加強中阿間文化交流、文明對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是對培養(yǎng)文化自覺意識、尊重文明多樣性的有力踐行,是對西方社會主導的文化霸權的有力回擊。 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間,中國與阿拉伯社會各自經(jīng)歷了深刻而又復雜的變革與轉型,中阿文化交流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盛(古代)轉衰(近代),直至二十世紀下半葉又開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中阿兩大民族在獨立戰(zhàn)爭中建立起新興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古老文明的基礎上建立起新政府,在傳統(tǒng)友誼的基礎上圍繞宗教、文學、教育、藝術等文化的各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實現(xiàn)了從古代的表層物質交往過渡到文化核心層面的交往和溝通。 本文是一項基礎性研究,以歷史發(fā)展脈絡為線索,運用歷史學、史料學、外交學、傳播學等學科門類的知識,以宏觀和微觀研究相結合,以個案和整體研究相結合進行縱向、橫向的研究,對二十世紀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情況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和論述。論文由緒論、正論五章和結語構成。 緒論部分主要講述本論文選題的意義,并對本論文所指的“文化”概念及論述的時間跨度做一說明;簡述研究現(xiàn)狀、論文主要的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正論部分,第一章回顧二十世紀前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主要歷史分期。唐宋時期是中阿文化交流的初期繁榮期;元代是阿拉伯文化在中國大發(fā)展的時期,伊斯蘭在中國普遍傳播,阿拉伯文化真正在中國發(fā)生了顯著的影響;明清時期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由傳播進入了創(chuàng)造發(fā)展階段,隨著穆斯林數(shù)量的增加,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意識形態(tài)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得以有機結合。 第二章主要研究清末與中華民國時期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清朝末期中國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并未使中阿間的交流完全停滯,民國時期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外交關系。在宗教領域,主要論述回族地位的提高以及回教新文化運動;文學領域主要論述作品譯介情況及對阿拉伯文學的研究;教育研究領域主要論述以成達師范學校為代表的伊斯蘭新式教育、民國時期派出的留學生及其對于阿拉伯文化在中國傳播所做的貢獻、清民時期國人對阿拉伯文化的研究情況。 第三章主要研究新中國成立至“文革”結束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萬隆會議使得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進一步發(fā)展,這一時期見證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兩次建交高潮。宗教領域主要論述伊斯蘭教在新中國、穆斯林朝覲活動、伊斯蘭教協(xié)會的成立及伊斯蘭學術活動;文學領域主要論述大量阿拉伯文學作品被譯介的原因、譯介情況及特點、中國作家創(chuàng)作的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文學作品;教育與研究領域主要論述阿拉伯語進入高等學府的教學情況、留學生互派工作及學術研究情況;藝術領域主要論述國際廣播電臺阿語頻道的開播,電影、藝術團等方面的交流。 第四章主要研究改革開放以來至二十世紀末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這一時期中阿高層往來頻繁,文化交流日益豐富。宗教領域主要論述新時期中國伊斯蘭教的基本情況和伊斯蘭教學術研究情況;文學領域主要論述作品的譯介情況、文學及文學史的研究以及阿拉伯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教育與研究領域主要論述阿拉伯語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留學生互派情況、中阿教育合作、對阿拉伯文化的研究情況;藝術領域主要論述文化周與藝術團演出、電影、展覽、體育等交流情況。 第五章分析了中阿文化交往中的動力,,即雙方在歷史、現(xiàn)實方面存在著悠久的傳統(tǒng)與堅實的基礎,在文化內涵方面存在著相似的內在人文精神與互補的文化差異;繼而分析了阻力,即西方文化霸權的干擾和誤導和中阿間由于意識形態(tài)差異所產生的誤會與矛盾;并對加強中阿文化交流提出三點建言,即文化交流機制化、文化交流途徑多元化、文化交流主體隊伍專業(yè)化。 通過以上論述,本文最終得出二十世紀阿拉伯文化在中國傳播的三大階段所各具的鮮明特征,即民國時期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回族群體圍繞宗教展開的;二十世紀中葉至七十年代末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主要以政治為導向進行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以文化交流價值本身為出發(fā)點的。最后,重申了中阿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即有利于雙方形成對人類文化的普世情懷,有益于雙方運用不同文化的智慧來合力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難題,有助于雙方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fā)展”的新型中阿戰(zhàn)略合作關系內涵。
【關鍵詞】:二十世紀 阿拉伯文化 文化傳播 中國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115
【目錄】:
- 致謝8-10
- 中文摘要10-13
- 緒論13-33
- 一、問題的提出與選題意義13-16
- 二、本論文“文化”概念界定及阿拉伯文化特征概述16-21
- 三、學術研究現(xiàn)狀述評21-30
- 四、論文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30-31
- 五、研究方法31-32
- 六、結構安排32-33
- 第一章 歷史回溯33-59
- 第一節(jié) 唐宋時期——初期繁榮33-40
- 一、唐宋時期中阿交往34-36
- 二、唐宋時期阿拉伯人及阿拉伯文化在中國36-39
- 三、唐宋時期中國關于阿拉伯的文獻記載39-40
- 第二節(jié) 元代——阿拉伯文化大發(fā)展40-46
- 一、元代中阿關系40-41
- 二、元代阿拉伯人在中國41-43
- 三、元代阿拉伯文化大發(fā)展43-46
- 第三節(jié) 明清時期——阿拉伯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交融46-58
- 一、明清時期中阿關系46-47
- 二、明清國人對于阿拉伯世界的關注與記述47-54
- 三、阿拉伯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融合54-58
- 小結58-59
- 第二章 清末與中華民國時期59-104
- 第一節(jié) 這一時期的中阿關系59-66
- 一、清朝末期中阿關系59-61
- 二、民國時期中阿關系61-66
- 第二節(jié) 宗教領域66-75
- 一、民國時期的伊斯蘭教與穆斯林67-69
- 二、回教新文化運動69-75
- 第三節(jié) 文學領域75-83
- 一、作品譯介情況75-80
- 二、對阿拉伯文學的研究80-83
- 第四節(jié) 教育與研究領域83-103
- 一、阿拉伯語教育情況83-90
- 二、留學生派遣90-96
- 三、對阿拉伯文化的記述與研究96-103
- 小結103-104
- 第三章 新中國成立至“文革”結束104-148
- 第一節(jié) 這一時期的中阿關系104-109
- 一、對阿拉伯反殖民斗爭的同情與支持104-105
- 二、萬隆會議與兩次建交高潮105-108
- 三、開拓與阿拉伯國家的文化交流108-109
- 第二節(jié) 宗教領域109-118
- 一、伊斯蘭教在新中國109-111
- 二、穆斯林朝覲活動111-113
- 三、伊斯蘭教協(xié)會的成立113-114
- 四、伊斯蘭學術活動114-118
- 第三節(jié) 文學領域118-127
- 一、阿拉伯文學作品走入國人視野118-121
- 二、文學作品譯介情況及特點121-126
- 三、中國作家筆下支持阿拉伯人民的作品126-127
- 第四節(jié) 教育與研究領域127-142
- 一、阿拉伯語教育情況127-132
- 二、留學生互派工作132-139
- 三、學術研究情況139-142
- 第五節(jié) 藝術領域142-147
- 一、國際廣播電臺阿語頻道的開播142-143
- 二、電影展、藝術團訪問等交流143-147
- 小結147-148
- 第四章 改革開放以來至二十世紀末148-198
- 第一節(jié) 這一時期的中阿關系148-153
- 一、第三次建交高潮與高層互訪148-150
- 二、文化交流日益豐富150-153
- 第二節(jié) 宗教領域153-160
- 一、新時期的中國伊斯蘭教153-155
- 二、伊斯蘭學術活動155-160
- 第三節(jié) 文學領域160-176
- 一、文學作品的譯介160-168
- 二、文學及文學史的研究168-173
- 三、阿拉伯文學研究會的成立173-176
- 第四節(jié) 教育與研究領域176-192
- 一、阿拉伯語教育情況177-183
- 二、留學生工作183-186
- 三、中阿教育合作186-188
- 四、學術研究活動188-192
- 第五節(jié) 藝術領域192-196
- 小結196-198
- 第五章 對于進一步發(fā)展中阿文化交流的思考198-221
- 第一節(jié) 增強中阿文化交流的動力198-201
- 一、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和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198-200
- 二、相似的內在人文精神與互補的文化差異200-201
- 第二節(jié) 克服中阿文化交流的阻力201-206
- 一、西方文化霸權產生的干擾和誤導202-204
- 二、中阿意識形態(tài)差異產生的誤會與矛盾204-206
- 第三節(jié) 加強中阿文化交流的幾點建言206-219
- 一、文化交流機制化206-211
- 二、文化交流途徑多元化211-215
- 三、文化交流主體隊伍專業(yè)化215-219
- 小結219-221
- 結語221-225
- 參考文獻225-237
- 附錄一: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一覽表237-238
- 附錄二:中國同阿拉伯國家政府簽訂的文化合作協(xié)定一覽表(1949-1999)238-242
- 附錄三: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文化交流大事記(阿拉伯國家派往中國 1956-1966)242-246
- 附錄四: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文化交流大事記(阿拉伯國家派往中國 1977-1999)246-255
- 附錄五:1956-1965 年、1972-1978 年、1979-1991 年阿拉伯國家來華留學新生國別結構統(tǒng)計表255-258
- 阿文摘要258-2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伊宏;;阿拉伯的文學才子紀伯倫——紀念紀伯倫誕生一百周年[J];阿拉伯世界;1983年04期
2 李唯中;憶我的老師馬宏毅先生[J];阿拉伯世界;1984年01期
3 林松;阿拉伯文字在中國[J];阿拉伯世界;1984年03期
4 晉輝;中世紀阿拉伯文學在中國的介紹和影響[J];阿拉伯世界;1985年01期
5 劉麟瑞;;我的回憶(二)——成達師范學校[J];阿拉伯世界;1991年02期
6 晏如;中國的阿拉伯文學譯介[J];阿拉伯世界;1994年01期
7 仲躋昆;任重道遠,責無旁貸——在中國外國文學學會阿拉伯文學研究會第四屆代表會議暨“世紀之交的阿拉伯文學”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阿拉伯世界;2002年01期
8 王有勇;;中阿教育合作的現(xiàn)狀與未來——從中埃教育合作談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1期
9 馬志峰;丁俊;;唐宋時期中阿交往及其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4期
10 朱威烈;;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阿拉伯語學科建設30年回眸[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本文關鍵詞:二十世紀阿拉伯文化在中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87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9879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