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范疇屬于影視藝術的文化傳播,具體研究對象是新時期影視劇中的信用文化傳播。當前社會存在的失信現(xiàn)象已成為各領域不容忽視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信用缺失是信用制度的約束力不強,社會缺乏對制度的規(guī)范和執(zhí)行。但從深層次上講,是信用意識的匱乏,是信用文化的缺失。而且,在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期,信用文化發(fā)生了由傳統(tǒng)的倫理信用向現(xiàn)代的契約信用的轉(zhuǎn)向,信用文化體系亟待健全和完善。英國學者約翰·湯普森(John Thompson)提出了“現(xiàn)代文化傳媒化”的觀點,他把大眾傳播的發(fā)展視為文化領域的一種發(fā)展,他認為文化是一種結構化背景中的象征形式,是在大眾傳播符號中體現(xiàn)出來的意義特征。影視藝術因其自身傳播符號的普適性和傳播范圍的廣泛性,對于文化的傳播和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影視劇文化傳播功能的強大,經(jīng)過傳播學界的調(diào)查和實證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一定程度上講,影視劇中的信用文化是現(xiàn)實社會信用文化的影像書寫,影視劇對信用文化的傳播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傳播學中系統(tǒng)論的最大貢獻在于它的方法論,它注重事物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集中體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那句名言“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Dwight Lasswell)在《社會傳播的結構和功能》這部傳播學的綱領性著作里提出了著名的5W(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傳播效果),這5個要素構成了一個傳播過程。拉斯韋爾又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傳播研究:控制分析、內(nèi)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這五個分析涵蓋了傳播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本文因循此研究思路,把新時期影視劇對信用文化的傳播作為一個意義傳播系統(tǒng)來考量,對創(chuàng)作者、影視作品、影視媒介、受眾、效果5個要素,以及各傳播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并把這個傳播系統(tǒng)置于更大的社會系統(tǒng)中進行考察,試圖探索當前宏觀社會環(huán)境中影視劇對信用文化的傳播規(guī)律,以便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論文的正文部分從以下幾個章節(jié)展開:第一章研究意義的建構,即信用文化在影視劇中的影像表征。這一章主要分析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信用文化在影視劇中的圖式化體現(xiàn)。本文認為,影視作品作為對現(xiàn)實世界的“圖解”,對信用文化的傳播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一是塑造性格豐滿的角色,通過鑄造時代的精神雕像,來映襯現(xiàn)實人物;二是通過作品的敘事話語,來表述現(xiàn)實存在的信用失序問題,并進行文化反思,映襯現(xiàn)實社會;三是通過特定題材和類型的作品,來直接反映某領域某行業(yè)存在的信用問題,實現(xiàn)對受眾的“詢喚”功能。第二個問題是新時期影視劇中信用敘事的結構分析,影視劇作品中以允諾或訂立契約為線索,通常由“允諾(訂約)——踐諾(踐約)——完諾(完約)”三個階段組成信用敘事模式。第三個問題是信用文化在影像化建構中的限制性因素,闡述了影視劇中的信用文化傳播受到商業(yè)美學的制約、影像詩學的限制,且經(jīng)常以“隱身”的形式存在。第二章研究意義的呈現(xiàn),即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探尋新時期30年來影視劇中的信用文化。本文以影視劇中主要的信用敘事結構為綱,將倫理類影視劇和商賈類影視劇兩種不同類型下具有代表性的百余部影視劇作為研究樣本,尋找這些影視劇是怎樣傳播信用文化內(nèi)容,如何喚起受眾對信用文化的讀解興趣,如何進行尋根和反思,來尋求信用重建之道的。通過文本分析,試圖梳理出新時期影視劇對信用文化傳播的態(tài)勢。第三章研究意義的賦予,即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框架下,審視影視劇制作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以及整個影視產(chǎn)業(yè)作為社會大結構中的一部分,與其他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并探究那些影響影視劇傳播內(nèi)容的要素,從而發(fā)現(xiàn)在影視劇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作者要通過信用自覺意識賦予傳播內(nèi)容以信用價值,以及構建信用文化傳播良性環(huán)境所需要做的努力。文中對影視劇盲目追求市場效益而忽視信用文化擔當?shù)内厔萁o予批判,對意義的賦予者如何實現(xiàn)信用自覺給出了相關的策略建議。第四章研究意義的接受,本章的側重點在于如何更好地提升對信用文化的接受效果。本章第一節(jié)梳理了新時期影視劇對信用文化的傳播價值。第二節(jié)通過對受眾進行深度訪談,看到了不同生活背景的受眾對信用價值理念的接受程度不同,并探究了原因。第三節(jié)著眼于實踐層面的指導價值:受眾接觸意義后,和自己的生活世界結合,融入社會實踐中,從“大眾”變身為“受眾”又變身為”公眾”,產(chǎn)生藝術輿論,傳播得以完成,這正契合了哈貝馬斯在半個世紀前提出的大眾媒介“公共領域”化的實現(xiàn)。第五章研究意義的升華,闡述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對于更好地傳播信用文化的啟示。第一節(jié)論述交往行為理論啟示下的信用交往觀,第二節(jié)論述交往行為理論啟示下的傳播模式,第三節(jié)論述形成信用文化的公共話語空間的條件。最后,以結語的形式對本文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總結,對研究不足之處進行了反思。目前國內(nèi)外還沒有專著對影視劇中的信用文化做專門性研究,筆者在搜集了眾多文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從交往的范疇界定了信用文化;對眾多新時期影視劇中體現(xiàn)出的信用文化,做出了勾勒和總結;對影視劇中信用文化傳播模式的建構,做了一定的探索。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針對性,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9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琦;;清代文言小說女性形象“陌生化”審美效果[J];蒲松齡研究;2007年03期
2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劉莎莎;;從《愛彌兒》中探究盧梭的生命教育理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4 林頤;;“自我”的兩個維度——讀丹尼爾·貝爾《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5 項志友;馬珊;;論法治的人性基礎——兼論中西人性觀對法治的影響[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6 王圣揚;董瓊;;論刑事訴訟中的控辯平衡原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7 羅剛;淺析采訪主客體間的心理互動[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8 程少武;語言輸出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9 陳義平;權利與法治:康德法哲學的二維視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10 李祥俊;儒學人倫原則的現(xiàn)代開展[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能;;學術權利與行政權力:大學治理的核心范疇——以平衡論為視角[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張申華;;積極構建下的消極顛覆——女性主義視角看劉易斯的《大街》[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楊冰瑩;;作為仿像的卡通與作為卡通的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5 張睿麗;;議會政治:憲政民主的運作[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6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鄭磊;;兩個村莊的村民政治——以農(nóng)民的選舉權意識為契入點[A];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8 韓春暉;;民主:一種世俗化的實踐理性——評熊彼特的民主觀兼談對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啟示[A];北京高校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生第二次論壇--“現(xiàn)代民主與行政法”研討會會議資料[C];2006年
9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結果:國家理論[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何勤華;;西方法學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丁宇飛;企業(yè)國有資產(chǎn)管理體制的法律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chǎn)權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27995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79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