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州縣僚屬與幕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30 17:08
本文關鍵詞:明代州縣僚屬與幕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明代州縣衙門,除了主官州縣官外,僚屬是最為重要的官員。僚屬包括佐貳官與首領官,與州縣官一同在州縣衙署之內(nèi)辦公與居住,參與日常行政工作。按照典制規(guī)定,僚屬的主要任務是贊襄協(xié)助主官的工作,并且擔任分職事務。 明代州縣僚屬被期望發(fā)揮佐理人員的作用,擁有贊理的職權,理論上可以對州縣所有事務提出自己的意見。僚屬官由中央統(tǒng)一任命,不是由主官自行選擇,還包含著監(jiān)督主官的用意在,彼此之問很難建立起信任關系,而信任關系正是正佐監(jiān)督制發(fā)揮作用的基本前提。由于僚屬贊理權力缺乏制度性的保證,主官又擁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地位,在明后期主官負責制確立之后,僚屬被徹底排擠出主干行政系統(tǒng),喪失了他們的贊理職權,轉(zhuǎn)向了分職事務。 明代州縣中沒有設置職能部門,所以由僚屬來負責領導州縣的職能事務。這些職能事務主要包括管糧、管馬、清軍、水利、巡捕等項,僚屬官每人承擔其中的一項或數(shù)項,具體情況因地而異。明代后期僚屬官員,因諸種原因遭到了大規(guī)模裁撤,剩余人數(shù)不足以支撐起分職的結(jié)構(gòu),大部分都轉(zhuǎn)向了分防事務。 僚屬退出主干行政系統(tǒng)后,州縣官承擔起州縣所有政務,為了分擔重任而使用私人幕友以協(xié)助。幕友是行政專家,以私人顧問的身份接受州縣官的雇傭。明代的幕友主要來自于衙門中的吏員,而且沒有得到朝廷的正式認可。幕友制到清代初期才最終定型并獲得了當局的默認,士人也逐漸地開始學習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加入到了幕友的行列中,并最終取代吏幕而成為業(yè)幕。 明代的州縣僚屬制度設置存在著許多問題,最終導致州縣官得不到可以發(fā)揮有效作用的佐治人員,嚴重影響了行政的效率。幕友的使用部分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受限于私人身份,依然有其局限性。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王朝的選官用人制度,中央通過“出身”這一因素影響地方行政體制。平民獲得官員資格的過程被稱為出身,因為官員資格是終身的,對于出身權的掌握關系到王朝統(tǒng)治的安危。在所有官員都由中央選拔并統(tǒng)一任命的情況下,僚屬無法獲得長官信任,基層官府沒有設置職能部門,僚屬因為出身低下而受人鄙視等等,乃是僚屬職權轉(zhuǎn)變的因素。分析選舉制度對地方行政制度的影響,從一些有識之士的設想,提出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僚屬 幕友 “出身” 吏胥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691.4;K248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導論13-48
- 第一節(jié) 選題對象與意義13-20
- 一、選題對象14-16
- 二、選題原因16-18
- 三、研究意義18-20
-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20-35
- 一、明代州縣僚屬研究20-23
- 二、幕府人事制度研究23-30
- 三、胥吏制度研究30-35
- 第三節(jié) 核心概念與理論方法35-48
- 一、佐理人員、職能長官與辦事員35-40
- 二、“出身”與“出身權”40-44
- 三、研究理論與方法44-48
- 第一章 明代州縣的僚屬建置48-83
- 第一節(jié) 州縣僚屬的源流48-58
- 一、郡縣制初創(chuàng)時代48-50
- 二、隋唐大變革50-54
- 三、宋元的遺產(chǎn)54-58
- 第二節(jié) 明代州縣的僚屬58-68
- 一、僚屬的編制58-61
- 二、僚屬的選拔61-64
- 三、僚屬的升遷64-68
- 第三節(jié) 明代州縣的僚屬職權68-83
- 一、贊襄與分職69-73
- 二、佐貳官職權73-77
- 三、首領官職權77-83
- 第二章 明代州縣僚屬的履職83-111
- 第一節(jié) 贊襄參議政務83-90
- 一、首領官的幕職定位83-87
- 二、佐貳官的贊襄定位87-90
- 第二節(jié) 各種分管職權90-99
- 一、分管事務91-96
- 二、各種差委事務96-99
- 第三節(jié) 僚屬履職分析99-111
- 一、制度設置問題100-103
- 二、出身低微的困境103-106
- 三、自身素質(zhì)的因素106-111
- 第三章 明代州縣僚屬的裁撤與職權轉(zhuǎn)變111-136
- 第一節(jié) 主官負責制的確立111-118
- 一、州縣衙門二元格局111-112
- 二、州縣正印官的主導地位112-116
- 三、州縣正印官的身份變化116-118
- 第二節(jié) 佐貳官的裁撤與職權轉(zhuǎn)變118-126
- 一、佐貳官的裁撤潮119-121
- 二、冗費與冗官121-123
- 三、佐貳官職權轉(zhuǎn)移123-126
- 第三節(jié) 首領官職權轉(zhuǎn)變126-136
- 一、職權轉(zhuǎn)變的開始126-128
- 二、由幕而尉的過程128-132
- 三、職權轉(zhuǎn)變的結(jié)果132-136
- 第四章 明代州縣幕友的引入136-165
- 第一節(jié) 明代的“幕”137-146
- 一、軍事幕府138-141
- 二、大臣的幕府141-143
- 三、州縣的幕府143-146
- 第二節(jié) 吏業(yè)與幕業(yè)146-155
- 一、明代吏額146-148
- 二、額外吏役148-152
- 三、紹興人的吏業(yè)152-155
- 第三節(jié) 明清易代與幕友制的確立155-165
- 一、佐貳官第二次裁撤潮155-158
- 二、游幕風氣的形成158-160
- 三、清代幕友制的確立160-165
- 第五章 選舉制度對地方行政體制的影響165-195
- 第一節(jié) 選舉制與僚屬制165-173
- 一、從辟署制到任命制165-168
- 二、僚屬任命制的缺陷168-170
- 三、從任命制到招聘制170-173
- 第二節(jié) 州縣僚屬制與選舉制的設想173-183
- 一、明清時代的改革思想174-177
- 二、官與幕的壁壘177-181
- 三、“旋轉(zhuǎn)門”的缺失181-183
- 第三節(jié) 吏制問題與改良設想183-195
- 一、吏制與吏弊183-187
- 二、吏弊產(chǎn)生的原因187-191
- 三、完善吏途的可能性191-195
- 余論195-198
- 征引文獻198-206
- 一、史料198-200
- 二、著述200-202
- 三、論文202-203
- 四、方志203-206
- 致謝206-208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20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朝暉;;明代縣衙規(guī)制與日常政務處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2 張研;;對清代州縣佐貳、典史與巡檢轄屬之地的考察[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3 劉洪彪;;晚清縣級以下基層政權對地方社會的監(jiān)控[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何朝暉;;明代知縣幕友小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05期
5 關曉紅;;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職分科治事[J];歷史研究;2006年05期
6 李志茗;;離異與回歸——中國幕府制度的嬗變[J];史林;2008年05期
7 呂靖波;;明嘉靖文人游幕風氣的忽熾及與文學之關系[J];齊魯學刊;2011年01期
8 吳佩林;;萬事胚胎于州縣乎:《南部檔案》所見清代縣丞、巡檢司法[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04期
9 韋慶遠;《明清檔案》與順治朝吏治[J];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06期
10 李晚成;;中國幕僚制度考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本文關鍵詞:明代州縣僚屬與幕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76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7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