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詠青海詩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04:24
【摘要】:青海,是祖國西部一塊神奇而美麗的地方。歌詠青海的詩篇,自先秦伊始至今,如涓涓細流,綿延不絕。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時期,也是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當時地處祖國西陲的青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吐谷渾王國的敗亡,吐蕃王朝興起后和唐王朝的戰(zhàn)爭,以及公主和親與雙方使節(jié)的往來等一系列活動,引起了許多詩人的強烈關注,留下了一大批歌詠青海的邊塞詩。這些詩篇以特殊的題材,反映了唐代青海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既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又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它們是我國文化遺產寶庫中珍貴的一部分,也是研究青海歷史的寶貴資料。本論文突破單純從文學到文學的研究窠臼,結合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軍事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知識,試圖從相關學科的交叉點上,對唐代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詠青海詩進行全面地、立體地透視,揭示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知識與文化內涵,從而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從宏觀引向深入。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論述唐代以前(先秦至隋)的詠青海詩。就文學自身的發(fā)展來說,唐代詠青海詩創(chuàng)作的繁榮有其歷史的淵源。若沒有唐代以前詠青海詩的豐厚的藝術積淀,就不可能有唐代詠青海詩的繁榮。這一時期的詠青海詩對于唐代詠青海詩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良好而深遠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與低估的醞釀萌芽階段。鑒于歷史發(fā)展所固有的時段性,本章將之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四個階段進行分別論述。 第二章,主要論述唐代詠青海詩創(chuàng)作的社會環(huán)境。唐代詠青海詩的創(chuàng)作,除了唐代邊塞詩所共具的條件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是唐王朝對青海地區(qū)的統(tǒng)治與開發(fā),為詠青海詩歌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政治的和物質的基礎;二是唐代青海地區(qū)的戰(zhàn)戍形勢,是唐代詠青海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基礎。而唐代文人出塞(包括入幕、游邊、使邊三個方面),則是唐代詠青海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條件。高適入河西哥舒翰幕,呂溫出使吐蕃,創(chuàng)作了一批數(shù)量可觀的歌詠青海的邊塞詩即是有力證明。 第三章,主要論述唐代詠青海詩的題材類型。唐代詠青海詩的題材豐富多彩,創(chuàng)作天地極為廣闊。既有詠自然地理景觀之詩,也有詠人文歷史風貌之詩,還有反映民族關系之詩。它們各以獨特的風格和情調,從各個側面描繪了唐代青海地區(qū)的真實景象。其中第三類詩所蘊藏的史實,為我們研究唐代歷史、尤其唐、吐谷渾、吐蕃三者關系史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甚至補充了歷史記載之不足。 第四章、第五章,主要通過具體案例細部地研究唐代詠青海詩。我們選擇了不同時間,不同原因、以不同身份親臨青海的二位詩人,即盛唐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和中唐入吐蕃使者呂溫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地分析了其詠青海詩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并將其與那些未曾到過青海的詩人的詠青海詩相比較,指出高適、呂溫的詠青海詩因以親歷親見為內容,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唐代詠青海詩中具有典型價值與意義。并通過呂溫寫在青海的邊塞詩,深入分析了作為使者兼詩人在異域文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復雜的思想情懷,使我們對唐入吐蕃使這一特殊群體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 第六章,主要以唐代詠哥舒翰詩為例論證了詩史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哥舒翰是我國歷史上名垂史冊的少數(shù)民族將領。哥舒翰的一生與青海地區(qū)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唐詩中有不少描寫和歌詠哥舒翰的詩篇。但唐詩與唐史中的哥舒翰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詩與史間差異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社會背景及心理因素。通過對唐詩與唐史中的哥舒翰形象比較,進一步有力地證明了詩歌與歷史之間既有互證性,又有差異性的特征。 總之,邊塞詩的研究論文不可勝數(shù),但將研究范圍定位到“點”的卻不多見。這在地域文化勃興的時代里,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唐代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詠青海詩作進一步的探索無疑具有一定開創(chuàng)性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7.22
本文編號:2746089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7.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鴻生;金明館教澤的遺響[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2 戴偉華;;唐代文化弱勢區(qū)的詩歌創(chuàng)作[J];東方叢刊;2006年02期
3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1973年02期
4 夏鼐;;青海西寧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J];考古學報;1958年01期
5 龐林;唐代描寫青海的詩歌述略[J];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05期
6 趙宗福;中國西部詩歌史概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7 任樹民;論吐谷渾在唐蕃關系中的樞紐地位[J];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8 顧頡剛;;從古籍中探索我國的西部民族——羌族[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01期
9 黨大恩,黨藝峰;從以詩證史到因史釋詩——陳寅恪唐詩箋證的詩學價值導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趙宗福;《西寧府新志·藝文·詩》補及其它[J];青海社會科學;1982年01期
本文編號:27460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74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