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的認知研究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的認知研究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重動句 圖形——背景 有界——無界 構式 主觀性
【摘要】: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是一類特殊句式,一直都是語言學界關注的焦點,關于它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綜觀前人對重動句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的關注焦點在于重動句的稱說問題、重動句的研究范圍、重動句的分類研究、重動句的產(chǎn)生動因、重動句與相關句式的比較和變換等等;國外學者則關注重動句的信息表達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從認知功能的角度對重動句進行專門全面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見。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包括圖形——背景理論、象似性理論、意象圖式理論、“有界——無界”理論、構式理論、主觀性理論等理論嘗試對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做一個較為全面的研究。全文共為八章,具體如下:第一章緒論簡要闡述了本文的選題緣由,介紹了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的研究意義,以及本文的研究范圍、研究理論取向和具體研究框架。第二章是研究綜述。在本章中,我們主要梳理了重動句的研究成果,對重動句的研究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概括,分別是重動句的稱說和研究范圍、重動句的分類問題、重動句其他角度的研究等等,通過綜述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從認知角度對重動句進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這也是本文研究的方向。第三章是重動句的整體認知分析。我們認為重動句整體上表現(xiàn)出了背景——圖形的認知關系,并結(jié)合象似性理論,分析了重動句句法上的象似特點?偟膩砜,重動句是一個動程——結(jié)果意象圖式,采用漸次掃描的認知方式進行表述。第四章是重動句的界性特征。我們運用“有界——無界”理論對重動句加以重新分析,認為重動句的VP1部分是無界成分,VP2是有界成分,重動句的“無界——有界”的界性分布也對應于上一章分析的背景——圖形關系,重動句的VPl部分由于其無界特征,在句中做背景信息,而VP2由于其有界特征,在句中做圖形信息,是句子的重點。第五章是重動句的構式網(wǎng)絡分析。我們運用構式理論,把重動句看成一個構式進行研究,我們認為重動構式雖然在表層形式上有所差別,但是其核心意義是致使義,描寫動作發(fā)出者通過動作行為致使行為對象發(fā)生狀態(tài)改變的致使關系。漢語重動構式主要有四種表現(xiàn)形式,為SVOVC(了)、SVOV得C、SVOV到C及SVOV了C。通過分析,我們認定SVOV得C是原型構式,其他三種形式是衍生構式,它們在語義上有細微的差別,但是核心意義都是致使義,由此也構成了重動構式的語義網(wǎng)絡。第六章是重動句的主觀性特征研究。重動句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從重動句形式特征、可插入成分、預期性、預期量的角度揭示了重動句的主觀性。非預期性是重動句一個重要特征,重動句具有傳遞超預期信息量和負預期量的表達功能。第七章是重動句的語用功能研究。我們從重動句的語篇角度出發(fā),著重分析重動句的語篇表現(xiàn),重動句是廣義因果語篇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常出現(xiàn)在包含有“原因——手段——結(jié)果”的敘述過程中,在語篇中用來解釋原因或者表達結(jié)果。我們還對重動句和其他一些相關句式進行了比較,總結(jié)了重動句獨特的語用功能:重動句重在陳述動作行為的全過程并強調(diào)說明其結(jié)果狀態(tài)。第八章是結(jié)語,總結(jié)全文,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相關問題。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新;試論重動句的功能[J];語言研究;2002年01期
2 曹廣濤;從漢英被動句看中英文化的異同[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期
3 張京華;英、朝、漢被動句對比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薛笑叢;英漢被動句的互譯方法[J];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2期
5 史成周;被動句多維思考[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3年03期
6 金春子;被動句中動作主體的助詞適用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7 周崇謙;《水滸傳》的被動句[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8 孫紅玲;;致使性重動句的量變圖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04期
9 許進;“標志被動句”質(zhì)疑[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10 周海燕,金海兵;英漢被動句的使用限制[J];孝感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亓艷萍;;小學兒童運用被動句表達的調(diào)查研究[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2 徐明;;原型范疇理論下的日漢被動句認知分析[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2年刊[C];2011年
3 陳年高;;敦博本《壇經(jīng)》的被動句[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4 陳志云;;《管子》被動句式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志軍;英漢被動句認知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鐘小勇;重動句信息結(jié)構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劉雪芹;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孫紅玲;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5 李潔;漢藏語系語言被動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王志堅;俄語被動句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7 丁嬋嬋;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8 李金蓮;基于平行語料庫的中日被動句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張萬禾;意愿范疇與漢語被動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曹道根;現(xiàn)代漢語被動式原則與參數(shù)模型[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家雋;現(xiàn)代漢語致使性重動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李彥;關于日中被動句的對比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3 楊春鳳;佛傳經(jīng)被動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付云華;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5 陶俊;原則—參數(shù)理論與被動句的語法化[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梅曉蓮;漢日被動句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7 楊靜;韓中被動句的表現(xiàn)形式,意義功能及對應關系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8 任彥;英漢被動句對比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9 魏揚秀;重動句原因解釋功能分析[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10 鐘小勇;重動句信息結(jié)構研究[D];南京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288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32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