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中越文體視閾下的《金云翹傳》與《翹傳》

發(fā)布時間:2017-10-25 12:02

  本文關鍵詞:中越文體視閾下的《金云翹傳》與《翹傳》


  更多相關文章: 《金云翹傳》 《翹傳》 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 喃詩傳 文體視閾


【摘要】:本文以中國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金云翹傳》和越南喃詩傳《翹傳》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挖掘并比較這兩個作品的文體特質。從文體視閾的比較《金云翹傳》和《翹傳》,有助于澄清甚而消彌中越兩國學界對這兩個作品之比較研究的一些對立意見,讓中越兩國學界和讀者能更加客觀公允、恰如其分地理解這兩個國家的作品,了解兩國文學之間的文化傳承,以及中國古代文學對越南古代文學的影響。論文的核心內(nèi)容主要與兩個作品的文體異同點有關。本文分緒論、正文、結論三部分。緒論綜述、評析中越學界對《金云翹傳》和《翹傳》比較研究現(xiàn)狀,回顧學界對這兩個作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指出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價值、主要論點、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析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與喃詩傳的特質,以及各自形成的文化文學背景,探析中國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對部分越南喃詩傳作品的影響以及兩國讀者對長篇敘事詩的接受心理。本章首先對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和喃詩傳體裁進行介紹,并指出才子佳人小說是以散文為主的小說、屬于傳統(tǒng)章回體小說的敘事系統(tǒng),而喃詩傳是韻文體小說、屬于越南文學傳統(tǒng)長篇詩的敘事系統(tǒng)。其次,分析兩種體裁形成之文化文學背景的相似處,指出都市發(fā)達、市民階層增加、追求個人幸福和自由的潮流、提高“才情”的思想是中國才子佳人小說和越南喃詩傳興起背景的相似之處。再次,解釋中國才子佳人小說對越南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部分喃詩傳作品的影響及原因,指出才子佳人小說符合于越南當時的“主情”文學思潮,符合作者“假借外國文學題材”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需求,也符合了當時文人的進步思想。雖然是移植中國才子佳人小說,但越南文人并不全然套用原著的文體,而是在此基礎上繼承并發(fā)展越南文學的敘事傳統(tǒng)以及越南的傳統(tǒng)詩體,從而形成喃詩傳作品。青心才人和阮攸選擇不同的并符合時代風格的文體,體現(xiàn)出他們對民族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造。中越兩國讀者的接受心理也是青心才人和阮攸選擇不同文體的重要原因。第二章論析《金云翹傳》與《翹傳》的小說元素特質!督鹪坡N傳》和《翹傳》皆是小說,但前者是散文體小說,后者是韻文體小說。同是小說,阮攸的《翹傳》繼承了原著的全部人名、部分人物肖像的特點,人物主要行為、語言、心理,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基本特色,還繼承了主要故事情節(jié)與特色情節(jié)的描寫。雖然如此,兩者依然有自己的獨特性。作為散文小說,《金云翹傳》著重通過人物的行動、語言來表現(xiàn)心理活動,比較注意情節(jié)的連貫性、細節(jié)的刻畫,描寫環(huán)境時多用直接描寫等,這使作品中的社會語境更為真實。作為詩體小說,《翹傳》善于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動、寫景寄情,情節(jié)的跳躍性比較大,概括性敘述比較多、作品除去了一些精細的描寫與相對粗放的情節(jié),而以濃厚的抒情、恰當?shù)淖h論等要素來彌補,通過對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詩化把對讀者想象力的調動轉化為對讀者心靈感受的直接沖擊,達到以少勝多、以簡化繁的效果。第三章論述兩作品的敘述藝術。從文體視閾看,《金云翹傳》和《翹傳》都是敘事類型的作品,但兩者各具特色!督鹪坡N傳》繼承發(fā)揮中國古代敘事傳統(tǒng),展現(xiàn)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散文體的敘述藝術!堵N傳》不僅繼承原著的敘述藝術而還承襲并發(fā)揚越南文學敘事傳統(tǒng),展示喃詩傳體裁的敘述藝術。阮攸吸收了原著的第三人稱講述形式,繼承原著的地理空間、實在空間、夢境空間,線性時間、定命時間描寫,還繼承原著的三階段結構——以女主角的十五年坎坷生活為主線,采取故事套故事的敘事結構。在繼承原著的同時,阮攸《翹傳》在敘事藝術方面有不少獨特之處。我們認為,敘事視角的轉換就是《翹傳》與原著的最大區(qū)別之處。原著主要采用全知敘事視角來陳述故事,《翹傳》則有敘事視角轉換的現(xiàn)象。這種轉變表現(xiàn)在敘述者以人物內(nèi)視角來陳述故事,而這種轉變使得作品能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成功刻畫作品的“內(nèi)感空間”、“內(nèi)感時間”以及感傷情調。因為《翹傳》是用詩歌講故事,所以它的敘述時間、敘述空間、敘述調子都由作品中的比喻、表象意象構成。第四章專論《金云翹傳》與《翹傳》的表達體式。首先,通過深入研究《金云翹傳》的表達體式,作者發(fā)現(xiàn)作品繼承了前代章回體小說的表達體式,即以分回標目的形式劃分敘事段落,并繼承“說話”藝術的敘事方式,采用韻散結合的表達方式。其次,根據(jù)越南六八詩體的表達體式,考察阮攸《翹傳》在表達體式方面的特色。最后探討阮攸對原著表達體式的處理手法,指出兩者如何在表達體式方面地展現(xiàn)兩種體裁的不同特質。如果說《金云翹傳》繼承發(fā)揮了中國章回體小說的表達體式,受講史、說書、說話等傳統(tǒng)的影響,《翹傳》則繼承發(fā)揚了越南傳統(tǒng)六八詩體的表達體式,繼承了越南俗語歌謠六八詩體與越南吟曲的雙七六八詩體傳統(tǒng)。這兩種表達體式展示了兩個國家的文學傳統(tǒng),以及文學體裁的獨特性。第五章從文體視閾探討兩作品的敘述語言特色。文體支配著每個作品的敘述語言,體現(xiàn)著各自的特質以及后者對前者的繼承。阮攸從《金云翹傳》中直接繼承的詞語不多,借用的詞語大多是名詞,其余則是一些固定詞組、或者是越南語中從中國借用的普通漢越詞。阮攸《翹傳》也繼承了一些與原著相似的修辭手法,如用典、排比、對偶等。兩部作品的語言風格有相似之處,即語言通俗化、追求詩意美,這也體現(xiàn)著《金云翹傳》與《翹傳》的通俗性質。但是因為二者源于不同的語系、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體,所以他們在語言運用方面有很多差異!督鹪坡N傳》有“散韻相間”的語言特點,《翹傳》則更多的講求韻!督鹪坡N傳》中有說書體痕跡的語言特點,《翹傳》則盡量弱化此一特點,轉關之處更為隱蔽,不著痕跡!督鹪坡N傳》傾向于語言平實樸素、《翹傳》則善于運用凝練、形象、詩化、富有音樂性以及情感的語言。兩個作品在使用修辭手法上也不盡相同。同樣是使用對偶、排比、用典等修辭手法,《金云翹傳》是根據(jù)章回體小說和中國古典詩詞曲賦的傳統(tǒng)來運用,而《翹傳》除了繼承中國文學傳統(tǒng)之外還根據(jù)越南人習慣愛好、按照六八詩體的格律來運用!堵N傳》明顯體現(xiàn)了作者在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力求語言民族化的努力。
【關鍵詞】:《金云翹傳》 《翹傳》 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 喃詩傳 文體視閾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106
【目錄】: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4
  • 緒論14-38
  • 第一章 關于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與喃詩傳的幾個問題38-56
  • 第一節(jié) 才子佳人章回體小說和喃詩傳比較38-51
  • 第二節(jié) 兩國讀者對長篇敘事詩的接受心理比較51-56
  • 第二章 《金云翹傳》和《翹傳》小說元素的異同56-109
  • 第一節(jié) 《金云翹傳》與《翹傳》的人物塑造56-85
  • 第二節(jié) 《金云翹傳》與《翹傳》的情節(jié)85-100
  • 第三節(jié) 《金云翹傳》與《翹傳》的環(huán)境描寫100-109
  • 第三章 《金云翹傳》和《翹傳》的敘述藝術之同異109-145
  • 第一節(jié) 敘述者與敘述視角109-117
  • 第二節(jié) 敘述結構117-122
  • 第三節(jié) 敘述空間與敘述時間122-139
  • 第四節(jié) 敘述調子139-145
  • 第四章 《金云翹傳》與《翹傳》的表達體式之比較145-186
  • 第一節(jié) 《金云翹傳》的表達體式特點145-162
  • 第二節(jié) 《翹傳》的六八詩體特點162-181
  • 第三節(jié) 阮攸對《金云翹傳》表達體式的改寫181-186
  • 第五章 《金云翹傳》與《翹傳》敘述語言特色186-236
  • 第一節(jié) 《翹傳》對《金云翹傳》敘述語言的承襲與近似186-196
  • 第二節(jié) 《金云翹傳》與《翹傳》的敘述語言藝術區(qū)別196-236
  • 結語236-239
  • 主要參考文獻239-252
  • 讀博期間的科研成果252-253
  • 致謝253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琛;真誠地走“真實”的路——談吳組緗的現(xiàn)代作家作品評論[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2 傅瑛;歷史轉折關頭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吳組緗3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談[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潘訊;;皖南地域文化與吳組緗的文學活動[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劉姝;;淺析《兩竹山房》的藝術特色[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4期

5 孫偉科;;紅學中人物評價的方法論評析[J];紅樓夢學刊;2008年06期

6 李鐸;論王國維的“隔”與“不隔”[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高淮生;;考論結合、建構新說:張錦池的紅學研究——當代學人的紅學研究綜論之三[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高淮生;;我見其大、繼往開來:馮其庸的紅學研究——當代學人的紅學研究綜論之九[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9 張乃良;;賈寶玉罪感心理的文化分析[J];南都學壇;2007年01期

10 相曉昕;論中國古典小說中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手法[J];黑龍江農(nóng)墾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麗華;衛(wèi)易萱;普塔克;;簡論晚清小說《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A];鄭和研究2013年第3期[C];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志華;游離與據(jù)守[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金鳳;論公安派袁中道“性靈說”及其文學理論價值[D];遼寧大學;2011年

3 穆林娟;現(xiàn)代作家視野中的徽州文化轉型[D];蘇州大學;2011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藝術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漢平;袁中道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6 梁新榮;袁宏道詩文理論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7 劉琦;論吳組緗小說的史傳筆法[D];揚州大學;2008年

8 侯其強;寄意于時俗[D];廣西大學;2008年

9 凌松;《儒林外史》的傳播與接受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杜薇;《封神演義》韻文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0936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0936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b08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