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老化處理對燕麥種子線粒體結構及抗氧化系統(tǒng)的影響
試驗以老化燕麥種子為材料,研究其種胚細胞和線粒體超微結構、抗氧化系統(tǒng)及脂質過氧化作用的變化,通過分析比較其種胚細胞及線粒體生理反應的差異,以期從細胞和線粒體水平探究燕麥種子的老化機制。另外,試驗還通過分析種胚線粒體結構與功能的變化,研究AsA和GSH處理以及PEG引發(fā)對老化燕麥種子修復的生理變化,以期通過劣變種子的修復反應揭示燕麥種子的內(nèi)在劣變生理響應。獲得主要結果如下: 以含水量為4%、10%和16%的燕麥種子為材料,分別在45。C老化0(CK)、8、16、24、32和40d,然后分析其發(fā)芽率、種胚細胞超微結構、抗氧化酶及脂質過氧化的變化。結果表明:隨老化時間延長,燕麥種子發(fā)芽率及種胚細胞超微結構的完整性均降低,且下降程度與種子含水量有關。含水量為4%和10%時,老化初期種胚細胞SOD和CAT活性要比APX敏感,其SOD、CAT、APX和MDHAR活性在老化32到40d時顯著下降(P0.05),其DHAR和GR活性在老化初期增加。含水量為16%的燕麥種子在老化8-40d時其種胚細胞抗氧化酶活性及H202和MDA含量逐漸下降,同時其種胚細胞超微結構也嚴重損傷。 以含水量為4%、10%和16%的燕麥種子為材料,分別在450C老化0(CK)、8、16、24、32和40d,然后分析其種胚線粒體超微結構、抗氧化系統(tǒng)及脂質過氧化的變化。結果表明:含水量為4%的燕麥種子線粒體抗氧化能力高于含水量為10%和16%的燕麥種子。線粒體抗氧化能力和MDA含量與老化燕麥種子種胚線粒體膜的完整性有關。而且線粒體SOD僅在老化初期發(fā)揮清除H202的作用,在燕麥種子老化過程中MDHAR和DHAR對AsA再生的催化的作用要大于GR。 以含水量為10%的燕麥種子為材料,在450C老化0(CK)、8、16、24、32和40d后,分析比較種胚細胞和線粒體抗氧化酶活性及H2O2和MDA含量的差異。結果表明:線粒體H202積累和各種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是導致種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在燕麥種子老化過程中,不同抗氧化酶的活性變化具有一定的區(qū)域和順序。SOD和APX首先在線粒體內(nèi)發(fā)揮作用,然后是MDHAR和DHAR在種胚細胞內(nèi)表現(xiàn)出較高的活性,GR貢獻較小。 以含水量為10%的燕麥種子為材料,在老化(45。C控制劣變20d)前后分別用AsA、GSH及AsA+GSH處理0.5h,然后分析其發(fā)芽率、種胚線粒體結構、酶活性及脂質過氧化的變化。結果表明:老化前用AsA、GSH和AsA+GSH處理不能抑制燕麥種子老化的發(fā)生,而老化后處理則能修復燕麥種子的老化損傷,AsA的作用效果要優(yōu)于GSH,且兩者的修復效果沒有疊加作用。AsA的修復主要依賴于線粒體APX和MDHAR, GSH的修復作用則依賴于線粒體GR和DHAR,且APX和MDHAR在清除H202過程的貢獻火于其GR和DHAR。 以450C老化48d的超干(含水量為4%)燕麥種子為材料,,用-1.2MPa的PEG和蒸餾水引發(fā)12h,分析其活力水平、種胚線粒體結構、酶活性及脂質過氧化的變化。結果表明:PEG顯著提高了種胚線粒體酶活性(P0.05),并顯著降低了H202和MDA含量(P<0.05),線粒體完整性增強,種子活力水平升高。然而蒸餾水引發(fā)12h則相反。這表明PEG引發(fā)不僅能修復超干燕麥種子的老化損傷,還能預防其在萌發(fā)過程的吸脹損傷。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512.6
【目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海平;汪曉峰;;植物線粒體中活性氧的產(chǎn)生與抗氧化系統(tǒng)[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年08期
2 張玉蘭;張明;汪曉峰;;家榆種子老化過程中的細胞程序性死亡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3 胡蝶;王瓊;劉雪萍;汪曉峰;;家榆種子人工老化過程中的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4 趙桂琴;慕平;魏黎明;;飼用燕麥研究進展[J];草業(yè)學報;2007年04期
5 毛培勝;常淑娟;王玉紅;廉佳杰;;人工老化處理對羊草種子膜透性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08年06期
6 姜義寶;鄭秋紅;王成章;郭玉霞;李德鋒;;超干貯藏對菊苣種子活力與抗氧化性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09年05期
7 朱萍;孔令琪;李高;張曉媛;于曉娜;毛培勝;;貯藏溫度對不同含水量老芒麥種子生理特性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1年06期
8 王瓊;汪曉峰;;家榆種子老化過程中ROS-類caspse-3途徑的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2年05期
9 曲祥春;何中國;郝文媛;欒天浩;李玉發(fā);;我國燕麥生產(chǎn)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雜糧作物;2006年03期
10 鄭曦;魏臻武;武自念;李偉民;陳斐;劉倩;潘玲;;不同燕麥品種(系)在揚州地區(qū)的適應性評價[J];草地學報;2013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文玲;汪隆植;張傳坤;;種子老化對蘿卜早期生長生理生化的影響[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01期
2 劉迪;金忠華;王娜;;雙微生物液浸種對玉米幼苗生理及生長的影響[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02期
3 于天祥;段乃彬;王建成;李群;顏廷進;張文蘭;戴雙;劉素梅;;低溫貯藏對高羊茅種子發(fā)芽特性的影響[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9期
4 于天祥;王建成;段乃彬;汪寶卿;李群;戴雙;顏廷進;張文蘭;;低溫脅迫下高羊茅種子發(fā)芽特性研究[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2期
5 ;Seed Germination and Callus Induction in Leymus chinensis of Different Seed Colors[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2011年Z1期
6 錢森和;楊超英;魏明;;激光輻射對兩種蔬菜種子活力影響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7 傅開斌,劉紅權,董召榮;Cu~(2+)、Mn~(2+)、Mg~(2+)脅迫對小麥種子發(fā)芽狀況的影響[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3年05期
8 劉春波,馬成倉,張丹麗;硅對小麥種子萌發(fā)代謝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1年04期
9 姚大年,徐秀紅,錢森和,張文明,王昌初;糯小麥種子活力的初步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2年05期
10 袁華玲;青霉素對豇豆種子萌發(fā)及下胚軸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3年04期
本文編號:2132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21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