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石斛根部可培養(yǎng)內生細菌分離鑒定及其促生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14 08:09
【摘要】:蘭科植物作為典型的菌根植物,其重要的營養(yǎng)來源是菌根真菌。但是蘭科植物共生微生物并不是只有真菌,也包含植物內生細菌。蘭科植物菌根構建和共生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都受到內生細菌影響,蘭科植物內生細菌對蘭科植物的生活史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華石斛(1Dendrobium sinense)為研究對象,在三個華石斛居群采集野生植株對根部進行內生細菌的分離,并進行鑒定,分析不同居群華石斛內生細菌多樣性,對分離得到的內生細菌從溶磷性、固氮性、合成IAA和螯合鐵載體四個方面進行促生潛力的測定,再以華石斛無菌組培苗為回接對象進行促生效應研究,結合促生潛力和促生效應研究結果,以獲得對華石斛無根組培苗生長有益的內生細菌,豐富蘭科植物內生細菌資源。主要結果如下: (1)野生華石斛植株采集及根部內生細菌分離 從三個野生華石斛居群,在旱、雨兩季共采集植株32株,采用傳統(tǒng)分離培養(yǎng)法純化獲得235株內生細菌。并且對分離得到的內生細菌選用斜面低溫保存法和甘油超低溫保存法兩種方式進行保存。 (2)野生華石斛內生細菌的鑒定 對活化后具有活性的130株華石斛內生細菌進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經序列測定顯示,分離自野生華石斛根部的130株內生細菌分屬7個己知屬,屬于15個菌種,其中優(yōu)勢種群為Bacillus,是華石斛根部內生細菌分離頻率最高的菌屬;次優(yōu)勢種群為Burkholderia和Enterobacter。Bacillus、Burkholderia和Enterobacter在三個華石斛居群均被分離到,它們可能對華石斛內生細菌群落結構起到了重要作用。霸王嶺和吊羅山的華石斛根部內生細菌群落相似性最高,相似系數(shù)為82.8%;其次是尖峰嶺和吊羅山,相似系數(shù)為60.5%;霸王嶺和尖峰嶺的華石斛根部內生細菌群落相似性最低,相似系數(shù)為58.5%。霸王嶺采集的華石斛植株根部分離得到全部15個已知種中的10個菌種共24株菌,在種類豐富度上顯示出了優(yōu)勢,說明可能霸王嶺地區(qū)的小生境在三個居群中更適合野生華石斛植株和內生細菌共生生長。 (3)野生華石斛內生細菌促生潛力 從溶磷性、固氮性、分泌IAA能力、合成鐵載體能力四個方面對分離得到的內生細菌進行促生潛力的研究發(fā)現(xiàn),9個菌種具有溶解磷酸三鈣的能力,有效磷增量為7.5~101.95mg/l,其中有效磷增量最大的菌株是Burkholderia sp2。Enterobacter ludwigii、Serratia marcescens、Bacillus megaterium、Cedecea neteri、Burkholderia sp2、 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這6個菌種明顯固氮活性。9個菌種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其中Enterobacter ludwigii的分泌能力最強,分泌量達155.20mg/l。Pantoea dispersa、 Serratia marcescens、 Pantoea sp.、Burkholderia sp2、Bacillus thuringiensi、Bacillusweihenstephanensis6個菌種具有螯合鐵載體的能力。野生華石斛根部分離得到的15種內生細菌中有11種菌具有至少一種促生活性,都是具有促生潛力的微生物資源,Serratia marcescens、Burkholderia sp2、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這3種菌株同時具備溶磷性、固氮性、分泌IAA和合成鐵載體能力,可能對華石斛的生長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4)野生華石斛促生效應 從野生華石斛植株分離得到的15種內生細菌中,除4株內生細菌致死外,其余11株均對華石斛無根組培苗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促生作用。其中Serratia marcescens、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urkholderia sp2、Bacillus gibsonii四個菌株在全部六個方面對華石斛無根組培苗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Bacillus thuringiensi、 Enterobacter ludwigii在五個方面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在促生效應研究中表現(xiàn)突出,可能對華石斛的生長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促生潛力實驗結果與促生效應實驗的結果基本一致。 所以綜上所訴,Serratia marcescens、Burkholderia sp2、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 Enterobacter ludwigii、Bacillus thuringiensi、Cedecea neteri等很有可能是極其重要的微生物資源。
【學位授予單位】:海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682.31;Q93
本文編號:2792756
【學位授予單位】:海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682.31;Q93
【相似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武華周;華石斛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D];海南大學;2013年
2 李驁;華石斛根部可培養(yǎng)內生細菌分離鑒定及其促生研究[D];海南大學;2015年
3 鄭云柯;基于ISSR標記的華石斛遺傳結構分析[D];海南大學;2015年
4 周玉杰;海南特有種華石斛共生真菌篩選及生物學特性研究[D];海南大學;2010年
5 陳秀娟;華石斛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海南大學;2013年
6 姜昊穎;海南特有蘭科植物華石斛共生萌發(fā)技術研究[D];海南大學;2011年
7 談逸;華石斛原地與異地播種萌發(fā)原球莖及內生真菌的比較[D];海南大學;2014年
8 李尚真;華石斛菌根真菌鑒定及其對華石斛與文心蘭成苗影響研究[D];海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7927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79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