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沉積物中硝化作用及硝化微生物的分布與活性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X524
【圖文】:
7K體、水-沉積物界面(次好氧-厭氧界面)、沉積物等介質中。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逡逑的氮循環(huán)過程主要包含了固氮作用、礦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厭氧氨逡逑氧化作用和固定化作用等,這些過程主要由微生物驅動(圖1-1)。逡逑1.1.3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氮轉化過程及速率測定方法逡逑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沉積物中各種形態(tài)的氮無時無刻都在發(fā)生著相互轉化,每一逡逑種形態(tài)的氮,其含量往往由多個轉化過程所控制。例如,即使在無外源氮、無浮逡逑游生物吸收的實驗室微域培養(yǎng)條件下,在硝化作甩產生N03-的同時,no3-能夠逡逑通微生物同化和反硝化作用被消耗,因此,NOr的含量應為no3?產生過程與逡逑消耗過程的綜合結果。在自然條件下,涉及水體沉積物中NH4+、NOf、N03?等逡逑形態(tài)的氮的變化過程更多。依據(jù)測定方法,沉積物氮的轉化速率可分為初級轉化逡逑1逡逑
邐第1章前言名為邋Nitrosolobus邋muhiformis、,Nitrosospira邋lemiisi邋又命名為邋Nitrosovibrio邋tenu以及其它M/msosp/m類群。逡逑氨氧化古菌(AOA)是一類能夠將重碳酸鹽作為碳源、利用NHf氧化能量進行化能無機自養(yǎng)生活并獨立于氨氧化細菌進化分支外的類群。長期以人們認為僅有細菌參與了氨氧化過程,但AOA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這一認識,改研究者們對于全球氮循環(huán)的認知(K6nnekeetal.2005)。同年,科學家們從中成功分離第一株氨氧化古菌隨后,科學家們又樣的方法從土壤與溫泉中成功分離并富集到新型的古菌菌種(de邋la邋Torre邋e2008;邋Hatzenpichler邋et邋al.邋2008;邋Jung邋et邋al.邋2011;邋Lehtoviita-Morley邋et邋al.邋201Toumaetal.2011)。這些古菌能夠參與氨氧化過程,且廣泛分布于中溫環(huán)因此,又被稱為中溫泉古菌。逡逑
文選題的理由與意義逡逑(30°55'40"-31°32'58"N,119°52'32"-120°36'10"E)是我國第三大積為2338m2,也是個淺水湖泊,平均水深不到2ni。太湖位于長三蘇錫常、上海、杭嘉湖地區(qū)居民最重要的水源。但是,隨著人口的濟的高速發(fā)展與人類活動的頻繁影響,工業(yè)廢水,農業(yè)和生活污水排入湖體,使太湖水體營養(yǎng)物質含量升高而形成富營養(yǎng)化,大量的沉積物中沉降富集并不斷地向水體中釋放,成為水體潛在的內源性污要湖區(qū)包括西北部的竺山灣、梅梁灣、貢湖灣、大浦口,東南部的,以及位于靠近湖心位置的湖心區(qū)(圖卜5)邋0在太湖各湖區(qū)中,于更加靠近污染源,因此水質較差,且北部竺山灣、梅梁灣、貢湖袋形狀,污染物易進不易出,容易在湖灣內蓄積,因此,北部湖灣繁暴發(fā),加劇了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其中,梅梁灣是太湖受納污染域,也是藻華容易暴發(fā)的區(qū)域,該區(qū)域直接承納直湖港和武進港等廢水(Neilanetal.2014)。而太湖中部至東南部湖區(qū)水質逐漸好轉,上呈現(xiàn)由北向南、由西向東水體富營養(yǎng)水平逐漸下降的趨勢。逡逑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勞動,洪華生,莊繼浩;閩東羅源灣沉積物-水界面磷、硅的交換[J];熱帶海洋;1989年03期
2 劉付程;張存勇;張瑞;;近海沉積物環(huán)境質量綜合評價的熵權屬性識別模型[J];海洋科學進展;2012年04期
3 曾逸凡;申蜀東;;沉積物環(huán)境質量的毒理學評價方法及進展[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3年11期
4 許銘本;姜發(fā)軍;賴俊翔;張榮燦;雷富;;廣西欽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生態(tài)特征及其與沉積物環(huán)境的相關性研究[J];海洋技術學報;2015年01期
5 何繼山;梁杏;李靜;楊吉龍;;天津濱海平原區(qū)深孔沉積物環(huán)境敏感粒度提取及其意義[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5年07期
6 王鴻平;趙志忠;伏簫諾;;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沉積物的稀土元素示蹤分析[J];海洋湖沼通報;2018年02期
7 伍賢軍;楊紅;程睿;盛怡;韓建剛;李萍萍;;洪澤湖濕地不同植物作用下沉積物細菌群落結構[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8年05期
8 丁蘇麗;張祁炅;董俊;陳總威;陳思;;深港紅樹林沉積物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其與重金屬的關系[J];生態(tài)學雜志;2018年10期
9 趙文博;劉曉偉;汪光;;珠江廣州段沉積物微生物對環(huán)境差異響應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8年S1期
10 陳云增;楊浩;張振克;秦明周;金峰;;相平衡分配法在滇池沉積物環(huán)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曉紅;王毅民;高玉淑;張學華;石學法;;渤海灣、珠江口沉積物環(huán)境標準物質制備[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08暨第三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范輝;黎鳳霞;;南寧市內河沉積物中汞含量及其潛在風險[A];2017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科學與技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吳玲;太湖沉積物中硝化作用及硝化微生物的分布與活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2 喬永民;粵東近岸海域沉積物重金屬環(huán)境地球化學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3 蘇玉萍;筑壩河流營養(yǎng)特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自軍;沉積物甲烷厭氧氧化—從珠江河口至南海[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5 張長;內分泌干擾物雙酚A在多介質水環(huán)境中的典型行為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狄文婕;紅樹林沉積物中瓊膠降解菌原位富集及瓊膠酶基因的挖掘、表達與性質分析[D];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8年
2 程德璽;東湖沉積物氨氧化微生物的豐度及多樣性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8年
3 蘇露;金盆水庫沉積物中磷的遷移轉化規(guī)律及揚水曝氣原位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4 鄒民虎;太湖西岸宜興城市內湖沉積物氮形態(tài)分布及污染評價[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5 秦琳;池塘種稻對塘體沉積物—水界面氮磷遷移轉化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D];浙江大學;2017年
6 王淑璇;靜水壓對水庫沉積物磷循環(huán)轉化微生物影響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7年
7 王鴻平;海南島北部紅樹林濕地沉積物稀土元素的特征及物源分析[D];海南師范大學;2017年
8 伏簫諾;八門灣紅樹林濕地沉積物重金屬有效態(tài)及賦存形態(tài)特征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7年
9 王靜;三峽庫區(qū)小江沉積物細菌群落結構及硝化反硝化變化特征[D];西南大學;2017年
10 梁東;鳴翠湖沉積物營養(yǎng)鹽污染特征及氮磷釋放模擬研究[D];寧夏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776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7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