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人生佛教倫理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2 02:42
本文關鍵詞:太虛人生佛教倫理思想研究
【摘要】: 太虛是我國近代著名高僧和近代佛教改革運動的倡導者!叭松鸾獭笔翘搶Ψ鸾痰淖詈罄斫狻F渌枷氚钪嬗^、世間觀、僧伽制度改革,等等。 文章意在對太虛人生佛教思想進行倫理學的解讀。在太虛整個人生佛教思想體系中專門挑出其有關倫理學方面的論述,單獨構成一個理論個體,構成本文的結構。大致思路如下: 概論部分簡單介紹太虛和人生佛教思想基本情況以及人生佛教的倫理學內涵。 從第二章開始論述太虛對佛教“因緣觀”和“自由觀”的理解,由此獲得人生佛教自然律和道德律的理論基礎。因緣觀部分主要講述佛教十二緣起和果報理論。太虛對自由的理解有一個從消極自由向積極自由轉變的過程。“進化論”與“人生觀”構建在因緣觀和自由觀的基礎上。同時,因果律和自由律也是佛教倫理學的重要依據(jù)。由造業(yè)受報的必然性,建立起人生佛教的進化論的道德基礎。進化過程中對人乘的關注和強調就構成了太虛的人生觀思想,太虛分析了“十家”人生觀,并著重強調大乘佛教的人生觀。到此,文章完成了人生佛教倫理思想的理論前提。 在此前提下,再論述太虛人生佛教的基本道德原理:“善惡觀”與“道德觀”。太虛認為善惡是人性的問題,善惡問題的解決通常建立在對人性的理解基礎之上。人類是理性動物,所以太虛認定人的最終的本性應該是無善無惡、超越善惡。在善惡判斷上,有一個從效果論到動機和效果的統(tǒng)一的轉變過程。太虛認為,道德上的善惡與否取決于對人欲的把握。 第五章和第六章進入規(guī)范倫理學的軌道,對太虛的倫理思想進行展開。包括太虛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道德修養(yǎng)”、“道德理想”。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則就是“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原則。太虛對佛教傳統(tǒng)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修行規(guī)范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并站在佛教的角度提出公民道德規(guī)范和國家道德規(guī)范等概念。八正道的方法是人生佛教道德修養(yǎng)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并按照不同群體分別討論了居士、婦女和僧眾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叭碎g凈土”的實現(xiàn)是人生在倫理學意義上的最高道德理想。 文章最后從宗教倫理的角度對太虛的宗教改革進行定位和簡要的評價。太虛人生佛教倫理思想也具有既往和開來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佛教人本思想的歷史總結;二是當代人間佛教理論先導。太虛的這次佛教改革是符合佛教發(fā)展需要的契理契機的思想變革,在佛教發(fā)展的歷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同時,太虛的這次改革卻觸及到了宗教本質層面的變革,也為其后繼者開辟了現(xiàn)代佛教革命的新道路。 文章的寫作目的在于從倫理學的角度系統(tǒng)的全面的概括太虛人生佛教思想,把握太虛改革對現(xiàn)代佛教發(fā)展的意義,抓住近現(xiàn)代佛教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哲學和倫理學方法、文獻學和考據(jù)學方法、思想史方法等。先用文獻學和考據(jù)學的方法考察和整理太虛各時期的文獻,并進行定義和分析。再用思想史的方法對其進行分類和排列。嚴格尊重原著的記述,在此基礎上以哲學和倫理學的方法展開分析和討論,最后按照倫理學的基本邏輯方法建立其文章結構
【關鍵詞】:太虛 人生佛教 倫理學 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6
- 一、課題來源10
- 二、研究現(xiàn)狀10-14
- 三、研究方法14
- 四、本文特色14-16
- 第一章 概論16-27
- 1.1 太虛與人生佛教簡介16-24
- 1.1.1 太虛生平簡介16-19
- 1.1.2 人生佛教的時代背景19-20
- 1.1.3 人生佛教的概念20-21
- 1.1.4 人生佛教思想體系簡介21-24
- 1.2 人生佛教思想的倫理學建構24-27
- 第二章 人生佛教的因緣觀與自由觀27-37
- 2.1 人生佛教的因緣觀27-32
- 2.1.1 因和緣27-28
- 2.1.2 十二緣起28-29
- 2.1.3 因緣生果29-31
- 2.1.4 三世因果31-32
- 2.2 人生佛教的自由觀32-37
- 2.2.1 佛教自由觀32-34
- 2.2.2 太虛自由思想的轉變34-37
- 第三章 人生佛教的進化論與人生觀37-50
- 3.1 人生佛教的進化論37-41
- 3.1.1 進化論的概念37-38
- 3.1.2 進化論的理論基礎38-40
- 3.1.3 進化論的方法論40-41
- 3.2 人生佛教的人生觀41-50
- 3.2.1 人生的概念41-45
- 3.2.2 "究竟"的人生觀45-50
- 第四章 人生佛教的善惡觀與道德觀50-61
- 4.1 人生佛教的善惡觀50-55
- 4.1.1 善惡之定義50-52
- 4.1.2 善惡之人性52-54
- 4.1.3 善惡之判斷54-55
- 4.2 人生佛教的道德觀55-61
- 4.2.1 道德的概念和作用55-57
- 4.2.2 大乘化欲論57-61
- 第五章 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61-73
- 5.1 人生佛教的道德原則61-63
- 5.2 人生佛教的道德規(guī)范63-73
- 5.2.1 人乘道德規(guī)范63-69
- 5.2.2 菩薩乘道德規(guī)范69-70
- 5.2.3 公民道德規(guī)范70-71
- 5.2.4 家庭道德規(guī)范71
- 5.2.5 國家道德規(guī)范71-73
- 第六章 人生佛教的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理想73-82
- 6.1 人生佛教的道德修養(yǎng)73-78
- 6.1.1 "八正道"道德修養(yǎng)觀73-74
- 6.1.2 人生佛教的群體修養(yǎng)觀74-78
- 6.2 人生佛教的道德理想78-82
- 6.2.1 凈土的含義78-79
- 6.2.2 人間凈土論79-82
- 第七章 人生佛教倫理思想的定位與評價82-91
- 7.1 人生佛教倫理思想的定位82-88
- 7.1.1 佛教人本思想的歷史總結82-86
- 7.1.2 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先導86-88
- 7.2 人生佛教倫理思想的評價88-91
- 參考文獻91-94
- 一、著作類91-92
- 二、論文類92-94
- 致謝94-95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95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賁利;現(xiàn)代中國佛教倫理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程超;太虛“人生佛教”思想的倫理審視[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蔡云韜;人間佛教與和諧社會的契合[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98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9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