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論
本文關鍵詞: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論
【摘要】:先秦老莊道家思想孕育著重玄思維方法。如老子認為求道須摒除妄見,莊子稱道為無無,都體現(xiàn)了一種否定式的思維。王弼承續(xù)這種思維方式,他把玄解釋為無,認為只有玄之又玄,才能體悟到道的玄奧。郭象非常明確地提出了雙遣概念,重玄思維的核心正是這種雙遣法。此后,孫登、羅什、僧肇等在注老或解莊中運用重玄方法,到隋唐高僧吉藏,重玄思維方法更是得到了純熟的使用。道教學者不但用重玄注解《老子》,而且還以重玄為宗旨,獨立撰寫道教經典。其中,《本際經》奠定了道教重玄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初唐成玄英給重玄下了個經典定義,把《莊子》引入道教重玄學,為重玄學深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玄英的重玄學以理釋道,把道教的最高范疇道化為理,此理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一個通達無礙的妙理,妙在它在化生萬物時,讓萬物自然地自生。但這個化生萬物的道還不是最高的道,最高的道是重玄之道,它是生物之道的終極本體。雖然重玄之道高一個層次,但它又與生物之道是融為一體。成玄英構建重玄之道借鑒了佛教的中道思想,中道的實質是空,而重玄之道是一個自然之道。自然是道的終極本體,由于自然并不是一個實體性的存在,道以自然為本似乎也就無本可本了。但成玄英并不是要否定道的實存性,他把道安置在人的內心之中,修道解脫成了主體對自身存在意義的徹底醒悟。 眾生能修道得解脫,根據(jù)是眾生正性即是道。這種真常自然之性深藏在眾生內心之中,因此修道即是修心。但是執(zhí)著于修心本身就是一種妄為,所以修心也就是要無心。由于道不可用感知去把握,主體的心智也無法認識無限的整體世界,所以,只有心對外物不妄加分別,心與外物融為一體,才能與真道合一。成玄英還告訴人們萬境虛幻、物我皆空,對萬事萬物不必認得真切,一切都當排遣洞忘掉,既要忘掉外物,,又要忘掉自我,從而在精神上達到一種無是無非,無貴無賤,無可無不可的完全自由的境地。這種境地就是重玄境界。重玄境界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在其之下還有“有”和“無”兩個層次,前者是世俗之人所能達到的境界,后者是有道之士的境界,而重玄境界只有圣人才能達到的。因此,與儒家的仁義道德之圣不同,成玄英心目中的圣人是重玄境界的化身。
【關鍵詞】:成玄英 重玄 自然 道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958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12
- 第一章 重玄方法論12-21
- 第一節(jié) 重玄思維的產生12-14
- 第二節(jié) 重玄方法的運用14-16
- 第三節(jié) 重玄思想的奠定16-21
- 第二章 重玄本體論21-34
- 第一節(jié) 一玄之道21-26
- (一) 一玄之道的內涵21-25
- (二) 一玄之道的特征25-26
- 第二節(jié) 重玄之道26-30
- (一) 重玄之道的內涵26-27
- (二) 重玄之道與一玄之道的關系27-29
- (三) 重玄之道的安置29-30
- 第三節(jié) 重玄之道與中道30-34
- (一) 成玄英對中道思想的借鑒30-32
- (二) 重玄之道與中道的差異32-34
- 第三章 重玄境界論34-43
- 第一節(jié) 修道的前提——心有真性34-36
- (一) 眾生正性即是道34-35
- (二) 自然之性藏于內心35-36
- 第二節(jié) 修道的方法——無心遣忘36-39
- (一) 無心36-38
- (二) 遣忘38-39
- 第三節(jié) 修道的境界——重玄境界39-43
- (一) 重玄境界的內涵39-40
- (二) 境界的三個層次40-43
- 結語43-44
- 參考文獻44-47
- 后記47-48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剛;成玄英論“玄”與“又玄”[J];宗教學研究;1996年02期
2 王志忠;成玄英的重玄之道與佛教中道觀[J];宗教學研究;1989年Z1期
3 李剛;成玄英的“有無”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05期
4 李裴;論成玄英重玄美學思想[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馮平;;略論成玄英的重玄思想[J];華章;2011年11期
6 康中乾;成玄英"重玄"論的道教思想[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文睿;成玄英的美學思想初探[J];宗教學研究;1999年02期
8 郭慶才;試論成玄英對莊子“心鏡”的理解[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成守勇;在圣神與凡俗之間──論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圣人形象[J];中國道教;2001年02期
10 成守勇;論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圣人形象[J];宗教學研究;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強昱;;李榮重玄學思想述評[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2 李槐子;;“隱機”義正[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3 孟周;;莊子體道次第思想簡述[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4 張希峰;;古代名物研究札記(十篇)[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趙宗乙;;《淮南子·原道訓》語辭管見[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王麗娟;;論沈有鼎對《公孫龍子》研究的貢獻——對公孫龍其人其書的考證[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7 卪旭;;《莊子》拾詁[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蘇州大學教授 蔣國保;學術批評不是玩弄文字[N];社會科學報;2008年
2 劉啟林;《蘭亭序》文理辯證[N];中國藝術報;2003年
3 韓兵;廣施福澤 造福蒼生[N];中國商報;2007年
4 ;傅山碑文告世人知足不貪的重要警示(二)[N];忻州日報;2007年
5 競軒;千年古寺盛世盛舉[N];聯(lián)合時報;2003年
6 姜廣輝;上博藏簡《容成氏》的思想史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7 原建軍;上天 航空遙感西周王陵 入地 發(fā)掘鉆探秦始皇陵[N];西安日報;2004年
8 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中華道藏》主編 張繼禹;《中華道藏》盛世大典[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9 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霍明琨;道教轉型與唐人的心性修仙[N];光明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恩林;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注疏為個案[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魏冬;詮釋與重建:成玄英《莊子疏》的哲學意蘊[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羅安憲;道家心性論[D];中國人民大學;2002年
4 高利民;有無“之間”[D];復旦大學;2005年
5 蘭佳麗;聯(lián)綿詞詞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林光華;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的詩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延倉;道體的失落與重建[D];山東大學;2005年
8 孫紅;《莊子》闡釋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羅映光;蒙文通道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10 葉蓓卿;莊子逍遙義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鞠磊;李榮重玄思想研究[D];四川社會科學院;2010年
2 郭璞;成玄英道教倫理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何德俊;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論[D];安徽大學;2006年
4 魏冬;成玄英莊學思想管窺[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武捷;成玄英重玄思辨心性論思想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何惠風;論唐玄宗《老子注》中的官德思想[D];中南大學;2009年
7 李淑蓮;《南華真經注疏》訓詁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8 孫曉英;老子傳本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雷吉振;莊子無為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10 吳小玲;王叔岷《莊子校釋》訂補稿[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8721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7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