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轉識成智問題的現(xiàn)象學解釋
發(fā)布時間:2017-09-18 00:01
本文關鍵詞:唯識學轉識成智問題的現(xiàn)象學解釋
更多相關文章: 唯識 阿賴耶識 種子 熏習 轉識成智 現(xiàn)象學 境域 緣引方式 情緒
【摘要】: 本文從兩個方面對于轉識成智問題進行論述,一是從古典唯識學方面進行論述,二是以現(xiàn)象學的方法對于該問題進行重新闡釋。 唯識學認為,轉識成智欲得以可能,需要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阿賴耶識中潛藏有無漏種子,二是得到佛法的正聞熏習,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唯識學是從理論和“工夫”兩方面進行的。首先就理論方面而言,唯識學認為世間萬法(包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由心法八識所變現(xiàn)生起的,而識之所以能夠變現(xiàn)世間萬法,就在于在阿賴耶識中潛藏有萬法的種子,該種子在一定條件(即待眾緣)會生起變現(xiàn)出世間萬法,而生起的萬法又熏習阿賴耶識,使其種子得以成熟,如此無間地生起現(xiàn)行,現(xiàn)行復熏習種子,種子復起現(xiàn)行,這是轉識成智得以可能的理論條件。只有潛藏于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通過正聞熏習而得以成熟時,轉識成智才能得以可能。從“工夫”方面而言,唯識學認為首要的是要對于唯識的道理起信(這是唯識學進行理論論述和發(fā)明五明的原因之一),然后通過“修道五位”的五個步驟的修習而使得轉識成智得以實現(xiàn),即轉阿賴耶識得大圓鏡智,轉末那識得平等性智,轉意識得妙觀察智,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 唯識學關于轉識成智的論述不是意識發(fā)生的一般意義上的論述,本文第二部分以現(xiàn)象學的方法對此進行論述。 轉識成智究其實質而言,也是一種意識的立義行為。本文認為,立義行為的主體即是那個正在構成著和構成中的境域,境域通過理性與情緒所共同組成的意識行為場指向著客體。在意義被構成的同時,也經(jīng)歷著一種境域化的過程,通過境域化,被給予的意義成為境域的一部分,因此這個境域即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世界,我們稱之為有情世界。這個有情世界有著自己的緣引方式,正是通過各種引緣之間的緣引,境域具有了一種朝向未來的勢態(tài),在這種勢態(tài)中,各種意義被不斷地呼喚到來。在這種勢態(tài)中,通過引緣的一種總體性的緣引(通常是以境域的背景推理方式完成的),轉識成智得以完成,構成了一種關于世界的根本性的看法,同時獲得一種情緒上的平和的狀態(tài)。
【關鍵詞】:唯識 阿賴耶識 種子 熏習 轉識成智 現(xiàn)象學 境域 緣引方式 情緒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946
【目錄】:
- 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問題緣起8-9
- 第一部分:唯識學的“轉識成智”理論9-30
- 1、唯識“八識”論10-14
- 2、種子與熏習14-21
- 3、轉識成智21-30
- 第二部分:“轉識成智”的現(xiàn)象學求解30-51
- 1、境域即主體32-35
- 2、有情世界的構成性問題35-42
- 3、境域的緣引機制42-45
- 4、唯識學“轉識成智”問題的現(xiàn)象學再解釋45-51
- 參考書目51-53
- 致謝53-54
- 附錄54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奉禎;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721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7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