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祀戲場正祀化傾向考察——以明清甘肅配祀戲場為討論對象
本文關鍵詞:配祀戲場正祀化傾向考察——以明清甘肅配祀戲場為討論對象
【摘要】:明清時期是甘肅神廟及其配祀戲場建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關帝廟、城隍廟、龍神廟等正祀神廟配祀戲場大量涌現(xiàn),這一方面表現(xiàn)了民間信仰多元化、普及性的社會基礎,一方面體現(xiàn)了官方以配祀戲場為媒介對民間實施教化的文化策略。因此,通過對明清甘肅神廟配祀戲場正祀化時空狀態(tài)的展示,反映官方意志對配祀戲場的控制和影響,由此進一步認識神廟配祀戲場作為公眾化社會空間在民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者單位】: 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所;
【關鍵詞】: 配祀戲場 正祀化 時空分布 明清甘肅
【基金】: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西北民間小戲與祭祀儀式研究”(項目編號為11EB129) 2011年甘肅省高校研究生導師項目“隴東道情皮影戲在地方典祀中的作用、功能及其藝術形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為1111-07) 2013年甘肅省科技廳第五批科技計劃(創(chuàng)新引導計劃)項目“數(shù)字化技術在甘肅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播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305ZCRA159)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805;B933
【正文快照】: 中國古代民間崇祀神yG之多在世界少有,然而,并不是所有神yG都能獲得同等的奉祀。誠如有學者所認為的:“某一尊神明是否受到民眾的隆情盛禮,只要看看廟宇的普及程度、檔次以及香火的盛衰,就可以有大致的了解。”[1](P195)其實,考察民間神yG崇祀程度的另一重要標志,就是看其是否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萍;;明清以來甘肅神廟戲場考察[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成;明清時期徽商對揚州文化發(fā)展的貢獻[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2 陳博翼;;《明史·食貨志》考源——以計數(shù)為中心[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02期
3 傅桂祿;;老舍小說中的北京風俗描寫二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2年02期
4 華海燕;;祭祀與祈!旁谥袊鴤鹘y(tǒng)節(jié)日里的應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張茜;;冬至節(jié)俗及其飲食文化的變遷[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戚序;賈國濤;;中藥與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用色的內生性關系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王俊峰;;羌人、氐人:游牧于隴南的古老族群[J];滄桑;2009年04期
8 李海彬;;碧霞元君信仰與北京的“五頂”[J];中國道教;2006年01期
9 陶金;;北京都城隍廟考[J];中國道教;2010年03期
10 羅冬陽;清中葉陜西工商業(yè)的合伙經(jīng)營[J];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呼致偉;;解讀七夕[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2 陳博翼;;跋《明秦府承奉正康公墓志銘》[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3 余糧才;;神圣時空下伏羲廟灸百病習俗的人類學闡釋[A];第二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2年
4 吳文濤;;如何認識門頭溝區(qū)的歷史文化資源[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6[C];2006年
5 鄭永華;;剩有燕京煙九節(jié),白云觀里會神仙——北京的道教民俗之一[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6 張云濤;;試論潭柘寺宗教與傳承[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7 安全山;;關于京西古道文化線路遺產(chǎn)及其保護[A];北京學研究2011:北京線性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C];2011年
8 王賽時;;便宜坊的歷史輝煌與現(xiàn)實創(chuàng)造——中華老字號發(fā)展的榜樣啟示[A];飲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3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連波;北京道教宮觀環(huán)境景觀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5 張英杰;北京清代南苑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6 張友庭;晉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楊旭東;北京評書的書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吳玉鳳(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華南竹枝詞民俗文化詞語與熟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李永泉;《兒女英雄傳》考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范傳南;明代九邊京運年例銀及其經(jīng)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海鋒;村落武術旅游開發(f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白潔;歲時節(jié)日中“旺火”習俗的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童霏;論宋代節(jié)序詩詞中的飲食文化內涵[D];江南大學;2010年
4 張慶梅;丁耀亢戲曲作品民俗描寫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侯吉慶;明清時期山西典當業(y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徐文翔;《聊齋志異》酒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鄒瑋玲;從民間信仰到民間娛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臺文澤;信仰、儀式與象征[D];蘭州大學;2011年
9 閆彩麗;清代晉商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平;狂歡視域下的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孟靜靜;趙景波;;清代隴東地區(qū)干旱災害初步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02期
2 車文明;;中國神廟劇場概說[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趙世瑜;中國傳統(tǒng)廟會中的狂歡精神[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志成;且說“天地大戲場”——古今戲劇雜談[J];大舞臺;2002年04期
2 ;快樂游戲場[J];課堂內外(小學版);2006年11期
3 蔣正平;;’98巴黎馬戲場[J];雜技與魔術;1998年02期
4 謝涌濤;漢唐戲場和宗教壇場的文化淵源[J];戲劇藝術;1998年06期
5 劉閩生;;福建古戲場與民間宗教信仰[J];戲曲藝術;2007年01期
6 紅菱;;戲場真歌泣——文學、戲劇伴隨的人生[J];上海采風;2013年10期
7 黎俊生;;家鄉(xiāng)的戲場[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7年04期
8 王春燦;潛心勾稽 “余墨”不余——讀謝涌濤新著《戲場余墨》[J];戲文;2003年04期
9 劉閩生;;福建古戲場建筑及其裝飾藝術[J];中華戲曲;1997年01期
10 唐景椿;濟南有個“火剩戲場”[J];山東消防;1996年1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主持人 周源;周邊環(huán)境對游戲場設計的影響[N];中國花卉報;2005年
2 宓正明;保護中華遺產(chǎn)弘揚傳統(tǒng)文化[N];聯(lián)合時報;2013年
3 劉千圣;新疆首座可移動式馬戲場落成[N];新疆日報(漢);2007年
4 記者 任永亮;呂梁晉劇院唱紅三省鄉(xiāng)村大舞臺[N];山西日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張玉玲;北京環(huán)球城國際大馬戲:走出困境“路”在何方?[N];光明日報;2011年
6 胡艷玲;漳州“民間戲班”馬來西亞受熱捧[N];閩南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季熊;蘇州私宅庭園中的戲場建筑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2 彭然;湖北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鄒礪鍇;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胡應紅;成都地區(qū)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5 王鵬;陜西傳統(tǒng)戲場建筑及音質初探[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劉東升;嶺南地區(qū)傳統(tǒng)粵劇戲場的聲環(huán)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7 毛萬紅;傳統(tǒng)戲場建筑研究及其音質初探[D];浙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8654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6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