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禁欲”與“享樂”觀念
發(fā)布時間:2017-09-05 01:25
本文關(guān)鍵詞:古印度的“禁欲”與“享樂”觀念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禁欲 享樂 婆羅門教 佛教 耆那教
【摘要】:如何對待人的欲望和享樂是古印度哲人討論的重要問題。多數(shù)思想流派由于持輪回與解脫的理論,因而為了消除人的業(yè)力,并達到解脫,都主張控制人的欲望。印度歷史上主張人應(yīng)無所顧忌地在世上盡情享樂的派別是少數(shù),只有順世論一派持此主張。在耆那教、佛教和婆羅門教的哲學派別中,禁欲或限制人的享樂的主張主要是一種手段,它的目的是要達到永久的擺脫痛苦和達到至善至樂的境界。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關(guān)鍵詞】: 禁欲 享樂 婆羅門教 佛教 耆那教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古印度主要哲學經(jīng)典研究”(12BZX05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項目“印度婆羅門教哲學與佛教哲學比較研究”(08JJD720043) 北京市優(yōu)博論文指導(dǎo)教師人文社科項目“佛教的核心思想及其與東方文化中其他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20121000105)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48
【正文快照】: 古印度哲人通常都追求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或生命狀態(tài),認為在這種境界或狀態(tài)中,人擺脫了無知或無明,不再遭受各種痛苦,獲得一種至上的幸福。這種追求在印度歷史上很早就存在,各宗教或哲學流派中一般都把達到這種境界或狀態(tài)作為本派的根本目的,并據(jù)此而制定了本派的修持或行為規(guī)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仁德;耆那教若干問題淺探[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2 許靜;;印度耆那教發(fā)展的原因探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3 薛克翹;;談中世紀耆那教神秘主義詩歌[J];南亞研究;2010年02期
4 孫明良;耆那教[J];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02期
5 伍永光;;異乎尋常的香湯沐浴[J];世界知識;1981年20期
6 薛克翹;;印度中世紀耆那教詩人雪月[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哈維·阿爾登;韓紅;;大干道:征服與文化之路[J];世界博覽;1991年06期
8 鄭清典;;印度文化 帶來的民族凝聚力[J];管理與財富;2007年06期
9 高志紅;Christophe Boisvieux;;極端尊重生命的圣徒[J];人與自然;2012年01期
10 陳建國;;走讀印度連載二[J];寧夏畫報(生活版);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熊坤新;裸身的修行者[N];中國民族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柳青;推開廟宇的門,走進印度[N];文匯報;2010年
,本文編號:7949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9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