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敬天愛人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敬天愛人思想研究
【摘要】:信仰具有歷史與現(xiàn)實的維度,因此研究明末清初時期儒家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就必然要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社會環(huán)境、文化政策與氛圍進行梳理?偟膩碚f,明末時期的社會文化氛圍為天主教的傳入以及儒士的接納吸收奠定了基礎,因此儒家基督徒的形成并非偶然。同時,由于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對經(jīng)典文化的把握與詮釋以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都會對傳播過程產(chǎn)生影響,而利瑪竇所采用的傳教策略則為天主教思想能夠融入晚明社會提供了可能,因此儒家基督徒的形成又并非完全必然。 天主教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由以羅明堅、利瑪竇等為代表的傳教士在適應政策下以儒家傳統(tǒng)經(jīng)典詮釋重演天主教傳入,又由當時的一部分儒士反思自身所需并認同、吸收來重演接納的。這一文化傳播過程既是一種重演,也是宗教信仰的一種自我修復與創(chuàng)造:天主教經(jīng)由兩次具有不同身份和文化背景的人的詮釋己改變其原來的面貌而重演為一種更適合當時士大夫追求實學下的宗教信仰,并自成為一個體系。這一對西學的重演與吸收以及對儒學的補充與改造為晚明儒家加入了新鮮的血液,豐富了晚明時期的宗教信仰體系,為推動當時社會思想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歷史研究的魅力和根本目的在于鑒古知今,對這一時期儒家基督徒的信仰思想的梳理也是如此。由于明末清初時期儒家基督徒這一士大夫群體的存在,天主教信仰得以與儒家和平對話并互相融合,形成特殊的儒家基督徒信仰并存在于中國民間社會,即使在清朝推行禁教政策后,民間的天主信仰也并未消失,而是在不斷的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信仰融合、發(fā)展,F(xiàn)如今,我國處于另外一個社會轉型時期,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已成為事實,佛道寺觀以新的姿態(tài)開放后仍顯衰微,而這一時期,基督教的發(fā)展卻非常迅速,對待這一現(xiàn)狀,不能只是將其看成悲觀的現(xiàn)實,還要看到這是一種信仰的自我修復與創(chuàng)造。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沒有了如晚明時期的士大夫的倡導與推崇,然而宗教團體仍能如晚明時期的士大夫的宗教實踐那樣,根據(jù)自己的教義與社會實踐進行現(xiàn)代化轉換并從社會關懷等方面為信仰的重建提供一定的參考與規(guī)范。因此,對明末清初時期儒家基督徒的信仰研究對儒家及其他宗教的現(xiàn)代化轉型以及各宗教之間的對話,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的。
【關鍵詞】:儒家基督徒 敬天 愛人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97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錄7-9
- 第一章 引論9-13
- 第一節(jié) 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思想研究的現(xiàn)狀9-11
- 第二節(jié) 本題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晚明社會與傳教士在華傳教策略13-22
- 第一節(jié) 晚明社會13-16
- 一、明末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13-14
- 二、制度性宗教的發(fā)展14
- 三、儒學的發(fā)展與困境14-16
- 第二節(jié) 利瑪竇傳教策略的轉變16-22
- 一、由“近佛”轉向“補儒”16-20
- 二、“易佛”策略的采用20-22
- 第三章 明末儒家基督徒敬天愛人思想22-52
- 第一節(jié) 對儒家“仁愛”思想的反思23-28
- 一、儒家之“仁愛”24-26
- 二、天主教之博愛26-28
- 第二節(jié) 儒家基督徒的“敬天”思想28-43
- 一、傳統(tǒng)儒家之“天”29-32
- (一)何者為天29-30
- (二)天地萬物源于“太極”、“理”30-32
- (三)乾坤父母32
- 二、西儒所傳“天主”32-37
- (一)宇宙有主宰33-35
- (二)天主唯一35-36
- (三)天主即上帝36-37
- 三、儒家基督徒之“敬天”37-43
- (一)對“天命所在,何者為天”的思考38-39
- (二)萬物主宰39-40
- (三)至高存在40-41
- (四)事天如事親41-43
- 第三節(jié) 儒家基督徒的“天堂地獄”觀43-49
- 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43-44
- 二、西學之“天堂地獄”44-45
- 三、儒家基督徒之“天堂地獄”45-49
- 第四節(jié) 儒家基督徒之“愛人”思想49-51
- 小結51-52
- 第四章 明末儒家基督徒“敬天愛人”思想的踐行與局限性52-57
- 第一節(jié) 儒教孝道之娶妾與天主教之婚配觀念53-55
- 第二節(jié) 宗族與入教的沖突55-57
- 第五章 “敬天愛人”思想與當代人的生存57-61
- 第一節(jié) 生活模式的異化與信仰需求57-58
- 第二節(jié) “敬天愛人”思想的構建對儒家現(xiàn)代化轉型的啟示58-61
- 結語61-63
- 參考文獻63-69
- 致謝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火生;孔子“仁愛”觀與基督教“愛人”思想比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包麗麗;;“似非而是”還是“似是而非”——《天主實義》與《畸人十篇》的一個比較[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3 陳登;佛教與基督教的儒學化比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王榮才;選擇與重構: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內在機制[J];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5 丁銳中;;明末清初儒教與天主教的沖撞與調適——王徵的“納妾”與“殉明”[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賈慶軍;;也談耶儒倫理思想之差異——以利瑪竇、黃宗羲倫理思想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04期
7 林樂昌;;明末儒家基督徒的天觀重構及其意義[J];人文雜志;2010年02期
8 趙旭東;;從“問題中國”到“理解中國”——作為西方他者的中國鄉(xiāng)村研究及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J];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9 謝志斌;;理論和處境:漢語基督教倫理研究的基本思路探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1期
10 孫尚揚;利瑪竇對佛教的批判及其對耶穌會在華傳教活動的影響[J];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細成;中國哲學視域下的耶儒互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76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57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