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藏譯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7 16:11
本文關鍵詞:《大唐西域記》藏譯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本博士論文“《大唐西域記》藏譯文研究”,是在逐字逐句對照了藏漢文《大唐西域記》幾個版本的全文基礎上,所進行的比較研究。漢文版以季羨林等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的《大唐西域記校注》(上下冊)為主,藏文版以清代貢布加翻譯的、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所保存的手寫影印本復印件,以及藏學研究中心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大唐西域記》為藍本,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對照比較研究,指出了譯文中的創(chuàng)新部分和未譯部分,修改了譯文中的錯字和個別語法錯誤。 佛教是公元前傳入中國的,雖然不能確定具體的時間,但從譯經者的姓名和梵文譯音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傳入的路線。佛教最初不是直接從印度傳來的,而是間接經過中亞細亞和新疆一帶傳入的。隋唐之際,國家趨于統(tǒng)一,南北兩大派也開始互相交流。佛教的大小乘、大乘的空宗、有宗都已經傳到了中國。這時在中原的高僧們?yōu)榱藴蚀_地理解經卷的意義,都感到應該去發(fā)源地——印度去考察、學習,于是有許多僧人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玄奘在國內聽來自印度的法師講座時,提到了《瑜伽師地論》,他很想得到這部經書,在醞釀了一段時間后,終于在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28歲時,決心西行求法。整整18年的時間,他的足跡遍布中亞大陸和印度。他到過的國家計有56個,而行程有五萬多里。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師攜帶大批佛經,經陸路回到了闊別18年的長安。唐太宗在洛陽召見了他,并敦促他將在西域、印度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于是由玄奘法師口述,弟子辯機執(zhí)筆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僅用了一年時間,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七月完成了。 《大唐西域記》分十二卷,卷一34國,記載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亞廣大地區(qū)的情況;卷二之首有印度總述,然后直到卷十一分別敘述了五印度的各國概況,其中摩揭朅一國情況占去了八、九兩整卷的篇輻,共82國;卷十二記載了玄奘返回途中經過的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緣諸國概況,共22國。全書共記述了138國的情況,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通常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歷時計算法、國王、族姓、宮室、農業(yè)、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跡、寺數(shù)、僧數(shù)、大小乘教的流行情況等內容。 《大唐西域記》的主要貢獻和價值在于它記載了東起我國新疆、西到伊朗、南到印度半島南端、北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北到孟加拉國這一廣闊地區(qū)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記述了從帕米爾高原到咸海之間廣大地區(qū)的氣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動物等情況,而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反映該地區(qū)中世紀狀況的古文獻極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貴的歷史遺產,成為這一地區(qū)最為全面、系統(tǒng)而又綜合的地理記述,是研究中世紀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克什米爾地區(qū)及我國新疆的最為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藏文本的《大唐西域記》是由清代西番學總理貢布加翻譯的,大致完成于清代乾隆年間。據(jù)王堯先生在《(大唐西域記藏譯本及譯者工布查布》一文中指出:“工布查布(mgon-po-skyabs,即貢布加)有‘公’一級的爵位,蒙古烏朱穆沁部人。幼時承康熙帝鞠育之恩而為儀賓(即外事官員),因而與西藏喇嘛、信徒接觸,精通西藏語文。雍正帝將他留在帝都,擔任西番學總理。這是專門應對藏事的研究、教學和服務于帝王的機構。他直接與宮廷接觸,經常擔任翻譯的任務,頗有名氣。到乾隆年間,陸續(xù)譯出并刊布其所譯經典�!庇謸�(jù)陳慶英先生研究,烏珠穆沁部在錫林郭勒盟的北部,清代分左右二旗,都出自成吉思汗的后裔多爾濟。貢布扎布(即貢布加)是一個懂得四種語文的受過近事戒的官員,他的老師是在全蒙古都十分著名的班智達席力圖國師。他有大量著作問世,如《漢區(qū)佛教源流記》、《蒙藏合壁大詞典》等。從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得知,他是一位懂得蒙文、漢文、藏文、滿文的大學者。 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在藏譯文中貢布加除忠實地翻譯了《大唐西域記》138國的情況外,還對許多地名、寺名、塔名和山水名,進行了注釋性的增譯。這些注釋性的增譯,經過文獻查找與核對,大部分都能找到相應的梵音和巴利語音,但還有一些名稱,限于手頭的文獻資料尚待考證。貢布加將《大唐西域記》的十二卷,壓縮減譯成了十卷,劃分章節(jié)與《大唐西域記》漢文原版不同。盡管如此,他刪減的多是神話和傳說,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提到的國家,一個也沒有少。這也正是他在“總說”中所提到的:印度是我佛教的發(fā)源地,本人將盡可能地翻譯與佛教有關系的內容。因此,他重點翻譯了各地的寺院情況,如:寺院數(shù)量、僧人數(shù)量、學習的宗派、守戒程度等,而與此相關的神話和傳說,有些進行了詳細翻譯,有些就只進行了簡要的介紹。 本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博士論文的形式首次對《大唐西域記》的漢文版本和藏文版本進行了全面的對照研究,采用文獻對比和詞匯對照的研究方法,對兩個語種的版本進行了仔細的對照,發(fā)現(xiàn)翻譯、版本、增減等諸多問題,重點研究和總結了藏譯文的特點。通過對比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藏漢文化交流、借鑒與吸收等方面,既有相互補充,也有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有留給我們今后進行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大唐西域記 藏譯文 貢布加 比較研究 佛教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前言10-14
- 上編14-39
- 第一章 佛教的產生和發(fā)展14-25
- 第一節(jié) 佛教在印度14-17
- 第二節(jié) 佛教在中國17-25
- 一、佛教傳入中原17-20
- 二、佛教傳入西藏20-23
- 三、佛教傳入蒙古23-25
- 第二章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25-33
- 第一節(jié) 出家游學及發(fā)愿西行25-29
- 第二節(jié) 印度求學取經29-33
- 第三章 《大唐西域記》33-39
- 第一節(jié) 辯機生平33-35
- 第二節(jié) 大翻譯家貢布加傳略35-39
- 下編39-381
- 第四章 《大唐西域記》藏文譯文研究39-381
- 第一節(jié) 《大唐西域記》漢、藏版本對照研究39-367
- 第二節(jié) 《大唐西域記》藏文譯文研究367-381
- 參考文獻381-382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382-384
- 后記384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秦超;漢地佛教家具特征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大唐西域記》藏譯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01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5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