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狀的釋讀與轉(zhuǎn)譯——克孜爾第14窟佛龕想象復原
發(fā)布時間:2021-07-04 17:32
克孜爾石窟佛龕中的佛像幾乎無存,這在視覺上削弱了佛龕空間的神圣性,并且多數(shù)佛龕內(nèi)部未繪制壁畫而使用錫箔裝飾,由于氧化、剝落嚴重,使得佛龕的研究長期被忽視。主室正壁佛龕作為供奉佛像的特殊場域,佛像處于石窟中央最顯耀的位置并與入口相對而坐,是禮拜者從現(xiàn)實世界進入石窟"圣域"時最先發(fā)生的觀看行為。在"唯禮釋迦"的克孜爾地區(qū),佛龕當初的視覺效果對于壁畫材料技法及美術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章來源】:敦煌研究.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克孜爾第14窟主室透視圖(何韻旺繪圖)
〈佛龕〉106cm(高)∶89.5cm(寬)=1∶0.844從以上計算公式所得的數(shù)值可知第14窟佛龕高與寬的比例關系與主室相同,佛龕猶如一個縮小的石窟,這種“窟中之窟”的特征象征著佛陀禪定時所在的因托沙羅窟(Indasāla-guhā);而主室券頂表現(xiàn)菱格山巒,象征著因托沙羅窟(Indasāla-guh。┧诘呐由剑╒ediyaka)。
進一步分析可知,如果在主室的高度即正壁的高度上計算出黃金分割的所在點E,并以此為圓心,以該點到佛龕頂部的距離為半徑畫圓,所形成的圓恰好是佛龕內(nèi)部正璧的佛陀頭光。以頭光圓心點E到臺座底部點F的距離為直徑作圓,該圓正好是佛龕內(nèi)正壁的佛陀身光。以身光圓的圓心H到洞窟頂點B的距離為直徑作圓,該圓與正壁上部券頂?shù)幕⌒握梦呛。如果把該圓下移至洞窟底部,該圓的圓心正好落在佛龕底部的G點上,并且該圓與頭光圓形相切。上下兩個等大的圓重疊所形成的橢圓的中心,正好是主室高度(正壁高度)的中點J。主室弧形券頂與兩側(cè)壁連接處的疊澀界面所在的高度,恰好位于臺座到主室頂部距離的二分之一處,即FI=IB(圖3、圖4)。如上所述,點E為頭光的圓心,也是正壁高度AB線上的黃金分割點,如果佛龕內(nèi)放置佛像的話,推測該點相當于佛像白毫的位置(圖5)。以上計算分析結(jié)果有待今后更加嚴密的測量與考察。圖4 第14窟佛龕構(gòu)造的計算方法(何韻旺繪制)
本文編號:3265230
【文章來源】:敦煌研究.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克孜爾第14窟主室透視圖(何韻旺繪圖)
〈佛龕〉106cm(高)∶89.5cm(寬)=1∶0.844從以上計算公式所得的數(shù)值可知第14窟佛龕高與寬的比例關系與主室相同,佛龕猶如一個縮小的石窟,這種“窟中之窟”的特征象征著佛陀禪定時所在的因托沙羅窟(Indasāla-guhā);而主室券頂表現(xiàn)菱格山巒,象征著因托沙羅窟(Indasāla-guh。┧诘呐由剑╒ediyaka)。
進一步分析可知,如果在主室的高度即正壁的高度上計算出黃金分割的所在點E,并以此為圓心,以該點到佛龕頂部的距離為半徑畫圓,所形成的圓恰好是佛龕內(nèi)部正璧的佛陀頭光。以頭光圓心點E到臺座底部點F的距離為直徑作圓,該圓正好是佛龕內(nèi)正壁的佛陀身光。以身光圓的圓心H到洞窟頂點B的距離為直徑作圓,該圓與正壁上部券頂?shù)幕⌒握梦呛。如果把該圓下移至洞窟底部,該圓的圓心正好落在佛龕底部的G點上,并且該圓與頭光圓形相切。上下兩個等大的圓重疊所形成的橢圓的中心,正好是主室高度(正壁高度)的中點J。主室弧形券頂與兩側(cè)壁連接處的疊澀界面所在的高度,恰好位于臺座到主室頂部距離的二分之一處,即FI=IB(圖3、圖4)。如上所述,點E為頭光的圓心,也是正壁高度AB線上的黃金分割點,如果佛龕內(nèi)放置佛像的話,推測該點相當于佛像白毫的位置(圖5)。以上計算分析結(jié)果有待今后更加嚴密的測量與考察。圖4 第14窟佛龕構(gòu)造的計算方法(何韻旺繪制)
本文編號:32652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26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