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世紀景教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發(fā)布時間:2017-04-10 14:06
本文關(guān)鍵詞:7-11世紀景教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內(nèi)容摘要: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景教來華。會昌五年(公元835年),武宗滅佛,景教受其牽連,不再見載于傳世史料。因此,部分學者認為自“會昌滅佛”之后,景教已絕跡于中華大地。本文以新出土的景教遺跡遺物為切入點,并結(jié)合舊有史料,爬梳出在7-11世紀景教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的痕跡,進而逐一探討景教與道教、儒教、佛教、伊斯蘭教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再通過分析“會昌滅佛”之后景教繼續(xù)留存中國的原因,認為在7-11世紀,景教一直活動于絲綢之路上,并沒有出現(xiàn)部分學者所說至“會昌滅佛”之后景教消失于中華大地的現(xiàn)象。此外,在多元文化并行于中華大地的7-11世紀,雖然各宗教之間的斗爭不時存在,但交互影響之跡亦甚明。來華景教不斷向道教、儒教和佛教學習,不但有力地推動了其本土化進程,且因此在中華腹地獲得了生存的土壤。但西域一些地區(qū)形勢稍有不同,由于伊斯蘭教一度興盛,景教是在高昌回鶻王國的保護下才得以生存。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加深人們對早期來華的基督教-景教的整體認識,同時對全面把握唐朝多元宗教形勢特別是中古時期西北地區(qū)復雜的政治和宗教情形也是一助。
【關(guān)鍵詞】:景教 絲綢之路 傳播 多元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28
【目錄】:
- 內(nèi)容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緒論7-10
- 第二章 7-11世紀景教在華傳播歷史概述10-13
- 第三章 7-11世紀絲綢之路上的景教遺跡遺物13-21
- 第一節(jié) 碑刻類13-14
- 第二節(jié) 寫經(jīng)類14-17
- 第三節(jié) 藝術(shù)作品類17-20
- 第四節(jié) 遺址類20-21
- 第四章 7-11世紀景教與中國多元文化的關(guān)系21-30
- 第一節(jié) 景教與道教的關(guān)系21-23
- 第二節(jié) 景教與儒教的關(guān)系23-25
- 第三節(jié) 景教與佛教的關(guān)系25-28
- 第四節(jié) 景教與伊斯蘭教的關(guān)系28-30
- 第五章 武宗滅佛后景教繼續(xù)在西域傳播的原因30-33
- 第六章 結(jié)語33-35
- 主要參考文獻35-38
-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38-39
- 后記3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蘭平;;以《志玄安樂經(jīng)》“十觀”為例看唐代景教與佛道之間的關(guān)系[J];敦煌學輯刊;2008年01期
2 辛姆斯·威廉斯,陳懷宇;從敦煌吐魯番出土寫本看操粟特語和突厥語的基督教徒[J];敦煌學輯刊;1997年02期
3 楊富學;回鶻景教研究百年回顧[J];敦煌研究;2001年02期
4 馬肇曾,劉淑英;伊斯蘭教何時東傳中國[J];回族研究;1999年02期
5 張曉華;佛教景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系之比較[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6期
6 葛承雍;唐代長安一個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J];歷史研究;2001年03期
7 王紅梅;楊富學;;元代畏兀兒的界定及其文化區(qū)域[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張曉華;從佛教景教傳播中國的成與敗看外來宗教本土化的若干理論問題[J];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04期
9 張曉華;佛教與景教在華早期傳教策略的比較研究[J];史學月刊;2001年06期
10 成祖明;羅(王爭);;再析唐代景教之興衰[J];天風;2006年07期
本文關(guān)鍵詞:7-11世紀景教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68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9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