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中的僧尼形象及其審美價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06 14:04
本文關(guān)鍵詞:“三言”中的僧尼形象及其審美價值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僧尼形象是具有特殊性與神秘性的一類邊緣群體形象,是象征信仰、精神與超越的具有宗教情結(jié)與意義的代表。在以描繪個性鮮明、神采各異的市民小人物形象著稱的明代通俗小說的開篇之作——“三言”中,僧尼角色擺脫了單一、古板的苦行僧形象開始涉足紅塵,在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與多元化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擬從審美接受者與審美創(chuàng)作者的不同角度切入,對僧尼形象的角色功能、審美特征及其價值做出判定。 在對魏晉以來僧尼形象進行歷史分析和對“三言”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整理的基礎(chǔ)上,分類解析了作品中出現(xiàn)的各種僧尼形象,并分別從審美與功利、審美與道德、審美與宗教的不同維度對僧尼形象被賦予的各種意義進行了梳理。作者基于對禮教的維護、對宗教戒律的挑戰(zhàn)、對市民階級審美趣味迎合的動機之上塑造出的僧尼形象體現(xiàn)著“避美趨丑”的主要特征,作為一類社會角色的實體的僧尼們的存在具有可觀的自身價值,同時,也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同時期的通俗小說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典型特點。拋開審美價值的既定結(jié)果,從消費性審美活動來看,僧尼形象帶給受眾的是感官上的快感與痛感,而從生產(chǎn)性審美活動來看,處于從屬地位的僧尼形象又體現(xiàn)著極強的社會道德功能。 在對“三言”僧尼形象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從單一到多元發(fā)展帶來的多維意義,是一個神秘的群體從出世到入世帶來的深遠影響,是一整個宗教團體世俗化的徹底完成。
【關(guān)鍵詞】:“三言” 僧尼形象 審美 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緒論6-10
- 一、選題緣由6-7
- 二、研究現(xiàn)狀7-8
- 三、主要內(nèi)容及思路8-10
- 第一章 僧尼形象的歷史分析10-18
- 一、魏晉以來僧尼形象的歷史變遷10-13
- 二、明代小說中的其他僧尼形象13-18
- 第二章 "三言"僧尼形象的文本分析18-30
- 第一節(jié) "三言"所涉僧尼形象的篇目、內(nèi)容匯總18-22
- 一、"三言"中所涉僧尼形象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簡介19-21
- 二、文本中僧尼形象所占篇幅、比例分析21-22
- 第二節(jié) "三言"僧尼形象分類解析22-30
- 一、按作者所持態(tài)度分類23-25
- 二、按僧尼角色類型分類25-27
- 三、按所占篇幅、比重分類27-30
- 第三章 "三言"僧尼形象的功能分析30-51
- 第一節(jié) "三言"僧尼形象的角色功能分析30-35
- 一、僧尼形象的自身價值30-31
- 二、僧尼形象的文本價值31-35
- 第二節(jié) "三言"僧尼形象的審美功能分析35-51
- 一、"避美趨丑"的審美特征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36-42
- 二、"三言"中僧尼形象的審美價值42-51
- 結(jié)語51-53
- 參考文獻53-62
- 致謝62-63
- 發(fā)表論文及參加課題一覽表63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說中的僧尼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關(guān)鍵詞:“三言”中的僧尼形象及其審美價值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89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8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