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jīng)》心性學說與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之比較
本文選題:壇經(jīng) + 心性學說; 參考:《理論月刊》2015年02期
【摘要】:禪宗上承印度佛教的傳統(tǒng),下啟佛教中國化的新格局。唐宋時期禪宗的興盛流行,使佛教從印度文化直接過渡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人文化心理的塑造有著深遠的影響。禪宗蘊含豐富的心理學資源,解讀禪宗文化,體會機鋒語錄,認識心性思想,尋求自在解脫,可以直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在當今社會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空間。維克多·E·弗蘭克爾發(fā)明的意義治療被稱為繼弗洛伊德學派和阿德勒學派后的維也納第三精神治療學派。意義療法具有超越的涵義,啟迪著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安頓著這個意義虛無時代人們的心靈。本文擬以禪宗經(jīng)典《壇經(jīng)》的心性思想與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進行范疇比較,從心性本凈與意志自由、隨方解縛與矛盾意向、道由心悟與活出意義等角度進行解讀,深化對《壇經(jīng)》心理治療思想的認識,增進東西方文明之間交流互鑒。
[Abstract]:Zen Buddhism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Indian Buddhism and the new pattern of Buddhism in China. The prosperity and popularity of Ze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ade Buddhism transition directly from Indian culture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haping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Zen contains abundant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It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by interpreting Zen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quotations of Ji Feng, recognizing the mind and nature, seeking freedom and liberation,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space in today's society. The meaning therapy invented by Victor E. Frankel is called Vienna third Psychotherapy School after Freudian School and Adler School. Meaning therapy has the meaning of transcendence, enlightens people's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settles people's hearts in the age of nothingnes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compare the mental thoughts of Zen scriptures with Frankel's therapy of meaning, and to interpret them from the angles of mental nature and freedom of will, untying and contradictory intention, understanding of the Tao from the angle of heart realization and living meaning,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ntal thoughts of Zen Classics and Frankel's therapy of meaning.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therapy thought of "the altar sutra", and enhance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B94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談家勝;;池州區(qū)域文化資源中的教學價值探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陳琰;;桐城派文論對朱光潛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涂清花;陸美娟;;禪:另一只眼看張愛玲小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4 沈氏雪娥;;《壇經(jīng)》版本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5 石慶國;;淺論王昌齡之禪詩[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丸井憲;日本早期"五山漢文學"淵源之探討——以中國宋元代"禪文化"東傳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劉潔;;李純甫的詩學觀念及其禪學淵源[J];北方論叢;2010年04期
8 程小平;;試析禪宗語境中的嚴羽詩學[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龍先東;宗杲看話禪初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沈劍博;;東坡詞佛禪風神略論[J];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賈晉華;;古典禪與人間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康保成;;禪宗儀式與戲劇形態(tài)[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徐儀明;;試論易學心理學的特質(zhì)[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徐儀明;;試論易學心理學的特質(zhì)[A];第四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中醫(yī)治未病與亞健康暨第二屆亞健康經(jīng)絡(luò)調(diào)理學術(shù)研討會精選論文集[C];2010年
5 王徹;王];朱春福;;試論農(nóng)禪思想對觀光農(nóng)業(yè)園區(qū)規(guī)劃的啟示作用[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3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3年
6 安希孟;;“有”還是“無”斷想[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七輯[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宏濤;古代域外普賢信仰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稂荻;無盡的現(xiàn)象圓融[D];吉林大學;2011年
4 李明華;蘇軾詩歌與佛禪關(guān)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熊韋銳;正念療法的人性論迷失與復歸[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谷喬;唐代高僧塔銘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馬海燕;為霖道霈禪師禪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8 藺熙民;隋唐時期儒釋道的沖突與融合[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曹瑞鋒;《云門匡真禪師廣錄》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10 葉湘虹;榮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麗娜;牛頭禪佛性論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親觀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榮梅;禪宗“自然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美學意蘊[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魯海軍;志磐<佛祖統(tǒng)紀>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5 羅福明;虛云大師禪學思想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6 薛貴清;不似之似[D];河南大學;2011年
7 徐蘭;元代河南佛教[D];河南大學;2011年
8 張琦;武漢歸元禪寺空間發(fā)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9 孫小迪;參禪操琴 修心明性[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10 袁朝偉;《宗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惠姝;李輝;;意義療法在心理咨詢中對自我認知的意義[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03期
2 杜梅;直面人生的“意義療法”[J];心理世界;2000年04期
3 周蓉;從我的人生經(jīng)歷體悟弗蘭克的意義療法[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4 李慧茹;李英;;生命意義的確立:從傳授教育到自我發(fā)現(xiàn)——弗蘭克爾意義療法的啟示[J];北方經(jīng)貿(mào);2012年04期
5 楊雅琴;;追尋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意義療法述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這樣,才算真的“愛過”[J];大眾科學;2013年04期
7 唐春梅;意義治療法[J];心理與健康;2004年11期
8 劉宣文,毛華配;意義的追索——談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J];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9 汪新建;生命意義的追尋——弗蘭克之意義療法[J];醫(yī)學與哲學;2000年08期
10 鄧小峰;吾喪我"——超越人生困境的意義療法[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建華;;弗蘭克的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的意義[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本文編號:20202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02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