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魅崇拜的早期流變
本文選題:狐貍精 + 妖魅。 參考:《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狐魅堪稱中國人觀念中各類精怪的代表,在早期它往往被稱作"魅"、"狐魅"、"妖魅"等。狐貍能從百物中脫穎而出成為精魅,除了與秦漢時期盛行的"物老成精"的觀念和求仙思想有關外,更與狐貍自身的特點及其與人的關系有很大關聯(lián)。狐貍晝伏夜出、性格多疑、機智多詐等頗具靈性的特點,正是它被賦予各種神秘功能的生長點。狐貍介于家畜和野獸之間,生活在人們的周遭,與人類若即若離,曖昧不明,既不能為人們所馴服,又不時侵擾人類,這種不可捉摸的特性讓人們很自然地將其視為能帶來禍害、迷惑、疾病、災難、煩擾的"妖魅"。此后,狐貍又逐步被人們從妖魅視為狐神、狐仙,文化內(nèi)涵不斷疊加、豐富和充實,最終形成中國歷史上這一別具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
[Abstract]:Fox charm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ll kinds of monsters in Chinese concept. In the early days, it was often called "charm", "fox charm", "demon charm" and so on. The fox can stand out from all kinds of things and become a char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the old and the refined" prevailing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e idea of seeking immortals, but also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x itself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The fox is endowed with various mysterious functions because of its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appearance of night and night, its character being suspicious and witty and deceitful. The fox lies between domestic animals and wild animals, living around people, distant and ambiguous, unable to be tamed by men and harassing them from time to time, This impenetrable feature makes it natural to regard it as a demon that brings evil, confusion, disease, disaster, and annoyance. Since then, the fox has gradually been regarded by people as the fox god, fox fair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superimposed, enriched and enriched, and finally formed this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B93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愛華;;《任氏傳》與《聊齋志異》美狐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2 趙愛華;;要妙之情傳千古——論《任氏傳》的美學精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3 趙一霖;;唐代狐書小說情節(jié)的敘事學觀照[J];北方論叢;2010年01期
4 周洋洋;;狐與女性——淺談狐女意象的生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5 孫秀華;楊龍;;《詩經(jīng)》狐意象發(fā)微[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6 丁俊杰;;中國女蛇精故事和狐精故事的相似性比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7 于海博;;試論《任氏傳》的文學史價值——兼與《聊齋志異》比較[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8 曹剛華;;美女與野獸:唐代女性“精變”論考——以《太平廣記》為中心[J];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9 王立;劉暢;杜芳;;婚姻報恩與《聊齋志異》恩報主題[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喬麗;;從《任氏傳》看唐人小說中的狐意象[J];電影評介;2006年1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4 賈海建;神怪小說與山岳信仰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秦榕;中國猿猴意象與猴文化源流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賢珠;《平妖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黃陽興;咒語、圖象與法術[D];復旦大學;2008年
8 曾禮軍;《太平廣記》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10 張玉蓮;墓葬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詹偉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熊,;明代志怪傳奇小說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李忭玉;隋唐五行兆應小說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楊清虎;宋代筆記小說中的魅信仰[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于碩;論清代文言小說中的反艷遇故事[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嚴江;論《聊齋志異》中的女狐形象[D];云南大學;2011年
7 劉美玲;傳播視野下的《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8 張艷梅;《聊齋志異》影視改編理念變遷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9 閆云飛;狐怪直訴 真情幽抒[D];華東交通大學;2011年
10 王麗娟;女性走向自我的心路歷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翟睿;;秦漢時期室內(nèi)設計的基本特征[J];藝術教育;2008年10期
2 胡軻;;論秦漢時期政治體制與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11期
3 彭曦;隴山周圍的秦漢遺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4 王綿厚;;秦漢時期遼寧地域文化歷史定位斷想[J];文化學刊;2009年03期
5 羅理婷;張榮紅;朱莉;;傳統(tǒng)造型元素在現(xiàn)代首飾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以秦漢時期造型元素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年05期
6 王秀琴;;淺議秦漢帝王巡游的影響[J];滄桑;2010年08期
7 龔紅瓊;;設計師一見鐘情的傳統(tǒng)紋樣——云紋[J];大眾文藝;2010年19期
8 郭繼汾;秦皇求仙辨[J];社會科學論壇;1994年04期
9 朱安妮;;陜西地區(qū)秦漢瓦當文化初探[J];當代藝術;2008年02期
10 李銘;;漢武帝的求仙動機與張騫通西域[J];黑龍江史志;2009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娟;;俄文報刊標題中的文化內(nèi)涵[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姚潔;;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比較(英文)[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5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3 白興易;趙得成;柴英杰;;文化內(nèi)涵與工業(yè)設計[A];2006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首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文剛;;詩國長城 文化豐碑——中國常德詩墻文化內(nèi)涵解讀[A];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哲;;中西色彩文化內(nèi)涵對比研究[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夏曉春;;設計創(chuàng)意是企業(yè)品牌化發(fā)展的原動力[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于鐵成;;中醫(yī)藥學的文化內(nèi)涵[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萬依;;紫禁城文化內(nèi)涵淺識舉隅[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一輯)[C];1996年
9 孫洪忠;;成語語義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馬玉山;;論晉陽古都的文化內(nèi)涵[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鄭家艷;加速城市建設發(fā)展 豐富城市文化內(nèi)涵[N];重慶日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徐冠一;用文化內(nèi)涵吸引兒童[N];吉林日報;2005年
3 安三凱 孫華;挖掘文化內(nèi)涵 凸顯川北民居特色[N];廣元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陳建中;讓我們的城市多些文化內(nèi)涵[N];金昌日報;2007年
5 曾健紅 作者系市旅游局副局長;文化與旅游的聯(lián)姻[N];九江日報;2007年
6 石文禹;城市建設:文化內(nèi)涵不可缺失[N];洛陽日報;2006年
7 王貞;品讀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文化內(nèi)涵[N];寧波日報;2007年
8 記者 谷少傳;掛點干部要解決基層的實際困難[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9 記者 王慧瓊;豐富文化內(nèi)涵 多出公園精品[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10 張濤 周瑋 程義峰;春節(jié)年年都過,有些內(nèi)涵你未必知[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玲;秦漢關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2 張捷;秦漢時期財政運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艷麗;先秦兩漢文學老嫗形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崔銳;秦漢時期的女性觀[D];西北大學;2003年
5 蔣波;秦漢時期的隱逸現(xiàn)象及相關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6 吳俊;秦漢時期廣西地區(qū)漢文化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7 蔣曉春;三峽地區(qū)秦漢墓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傅晶;魏晉南北朝園林史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9 強中華;秦漢荀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海龍;邊緣之拓治[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宏恩;秦漢時期的社會教育[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超;秦漢時期的喪葬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孔永紅;出土印璽所見秦漢的官制[D];鄭州大學;2010年
4 劉洋;秦漢豪強地主犯罪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愛清;秦漢里制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6 婁國領;秦漢圣人觀探析[D];河南大學;2009年
7 周敬陽;論秦漢時期嶺南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大始發(fā)港[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曹驥;政治控制視角下的秦漢身份繼承制度[D];河南大學;2011年
9 張萬軍;秦漢時期刑事連坐責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10 黨超;秦漢生態(tài)文化探析[D];河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263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92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