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般若中道的闡發(fā)窺漢藏傳佛教之異同——以吉藏和宗喀巴為例
本文選題:緣起 + 性空。 參考:《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摘要】:般若學是大乘佛教的基礎(chǔ),中觀學派是般若學發(fā)展的高峰。雖然吉藏和宗喀巴兩位佛學大師所處時代不同、地域各異,但他們的般若中觀思想標志著佛教在中國漢藏兩地傳播發(fā)展所達到的理論高度,對其般若中道思想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揭示佛教中觀思想在漢藏兩地各自歷史背景下的不同演繹路徑和共同旨歸。
[Abstract]:Prajna study is the basis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the middle school is the peak of Prajna study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two masters of Buddhism, Jizang and Zongkaba, liv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eir ideas of Prajna and Prajna symbolized the theoretical height reached by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both China and Tibet. It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deductive paths and common purport of Buddhism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an and Tibeta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B948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文輝;;阿底峽在藏傳佛教史上的地位和貢獻[J];才智;2009年28期
2 寇甲;趙曉星;;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的密教與其他信仰之關(guān)系——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密教研究[J];敦煌研究;2008年01期
3 廖方容;;佛光初漸雪域高原——淺析佛教7世紀傳入西藏的文化契機[J];大眾文藝;2010年11期
4 李占魁;;準噶爾蒙古在西藏的統(tǒng)治述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5 王力;;清代蒙古僧侶貴族述論[J];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6 何石彬;;《俱舍論》諸法假實問題探析[J];晉陽學刊;2008年01期
7 焦治平;論藏族的喪葬風俗[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8 吳琴峰;;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在藏區(qū)的本土化[J];學理論;2011年02期
9 袁升祺;;藏傳佛教薩迦派及其歷史作用[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03期
10 羅桑旦增;漢音藏語由來之管窺[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才吾加甫;;當代新疆土爾扈特蒙古佛教高僧[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臻賾;;淺談川西高原地區(qū)藏傳佛教寺院分布特點[A];古建筑施工修繕與維護加固技術(shù)交流集錦[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扎西卓瑪;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2 馬曉軍;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3 趙改萍;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內(nèi)地的發(fā)展及影響[D];四川大學;2007年
4 王力;清代蒙古與西藏格魯派關(guān)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5 王云;青海藏族阿柔部落社會歷史文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6 馬寧;藏漢結(jié)合部多元宗教共存與對話研究[D];中山大學;2010年
7 當增扎西;藏族觀音信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董知珍;7-18世紀西域與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蘭蘭;宋元時期西藏止貢噶舉派歷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劉王璐;寧瑪派大圓滿法與禪宗思想之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思想體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張國亮;薩迦班智達及其因明境論思想管窺[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5 黃全毅;五世達賴喇嘛對西藏的治理和改革[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6 達麗;新疆哈喇沙爾地區(qū)藏傳佛教寺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王秋花;細節(jié)變異與地方認同[D];蘭州大學;2007年
8 馬俊紅;試析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中觀思想[D];西藏民族學院;2007年
9 陸啟義;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10 沈文潔;藏傳佛教宗派形成的原因、特點及其對西藏社會歷史的影響[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天策;龍計兵;;宗喀巴的中觀思想初探[J];商業(yè)文化;2010年04期
2 索南才讓;略論宗喀巴的緣起思想[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02期
3 田必偉;;宗喀巴“緣起性空”哲學思想淺析[J];宗教學研究;1991年Z2期
4 宋野草;;淺談佛教哲學中的三個基本觀念[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年14期
5 王新水;;論“空”及其實踐義[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徐東明;;論宗喀巴的中觀思想及其影響[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7 萬全勇;;自空他亦空——宗喀巴對“他空”見的批判[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班班多杰;;僧肇和宗喀巴佛教思想比較——兼論漢藏二地般若性空思想的異同[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班班多杰;;試論藏傳佛教的修道次第[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喬根鎖;;藏傳佛教格魯派與漢傳佛教三論宗心性哲學之比較[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思鵬;;《宗鏡錄》的中觀思想[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2 ;緣起[A];紀念大休上人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3 王森;;因明在西藏[A];因明新探——首屆因明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3年
4 班班多杰;;為道、為學、為器——簡論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關(guān)系[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5 張尚德;;禪的超越性[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6 姚文琦;;從湄洲“媽祖八寶”傳說與佛家、仙家八寶之比較看海洋人的信仰與生活[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釋隆迅;;和諧社會談覺之教育[A];佛教生死哲學與生命科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9年
8 虞愚;;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A];因明新探——首屆因明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3年
9 楊化群;;關(guān)于藏傳因明的幾個問題[A];因明新探——首屆因明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3年
10 祁順來;;從《量論略義集》看藏傳因明[A];因明研究[C];199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厚生 東北師范大學;長白圣山的信仰緣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姚衛(wèi)群;解脫與享樂[N];中華讀書報;2009年
3 羅賓;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及格魯派的興起[N];中國民族報;2009年
4 魏冬 西藏民族學院;宗喀巴:藏傳佛教的改革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顧野生;燃燈節(jié),以燈供祈福[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7 孫永濤邋楊雅心;查果寺印象[N];阿壩日報;2007年
8 林藝;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N];中國民族報;2009年
9 米鵬;古老de南木甲寺[N];阿壩日報;2006年
10 唐召明邋白冰 孫聞;達賴喇嘛封號的由來[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高澤禎;道次第蠡測[D];四川大學;2005年
2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金剛;《瑜伽師地論》思想的目的論特征[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4 夏金華;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辯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聶偉榮;《楞伽經(jīng)》如來藏思想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6 何杰峰;藏傳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俊紅;試析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中觀思想[D];西藏民族學院;2007年
2 喻長海;宗喀巴與吉藏的中觀思想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3 周天策;宗喀巴顯教實踐觀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思想體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5 完瑪草;拉卜楞尼僧生活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6 董希媚;宗喀巴止觀哲學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10年
7 徐吟吟;智榃與吉藏的二諦觀異同[D];西南大學;2012年
8 韓封三祝;道次第傳承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萬全勇;宗喀巴“緣起自性空”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08年
10 德卻卓瑪;試論宗喀巴大師對格魯派寺院教育的貢獻[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143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81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