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道、丹、法—白玉蟾哲學思想的心學指歸
本文關鍵詞:心通道、丹、法—白玉蟾哲學思想的心學指歸 出處:《山東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兩宋時期,三教合一思想廣為流行。白玉蟾立于時代之中,也積極踐行三教合一,他認為:“三教異門,源同一也”①。基于三教合一的主張,白玉蟾將儒學和禪宗心性思想引入自己的道、丹、法理論體系中,以心契道,以心煉丹,以心宣法,展現(xiàn)出了明顯的心性化傾向。白玉蟾認為心與道同,他說:“推此心而與道合,此心即道也,體此道而與心會,此道即心也。道融於心,心融於道也。心外無別道,道外無別物也!卑子耋赴褵o形無相、難以把捉的道安立于心中,這樣道就由易迷難求變?yōu)榉瓷砑吹?體道的關鍵就在無心,他說:“圣人以心契之,不得己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即心是道也。故無心則與道合,有心則與道違,惟此無之一字,包諸有而無余,生萬物而不竭!雹郯子耋高將心性修煉融入內(nèi)丹修煉中,他說:“夫金丹者,金則性之義,丹者心之義。其體謂之大道,其用謂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雹艿罏轶w,丹為用,修煉內(nèi)丹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與道合一,而金丹就是心性,內(nèi)丹修煉成功與否的關鍵還是在于心性的修煉。白玉蟾在內(nèi)丹修煉的幾個重要因素(如爐鼎、藥物、火候等),以及內(nèi)丹修煉的各個次第(如采藥、結丹、固濟、抽添、沐浴、防危、返還等)中,都透顯著心性修煉的指向。及至兩宋,傳統(tǒng)道術與五雷結合,雷法走上歷史舞臺。南宗一貫主張“內(nèi)煉成丹,外用成法”,白玉蟾承襲這一思想,并進一步做了符合心性特色的改造。白玉蟾謂:“法法從心生,心外無別法”,直截了當?shù)膶⑿淖鳛槔追ǖ谋驹?并且施法的關鍵在于“誠心”。不僅如此,白玉蟾還對科戒儀范作了心性化的改造,章奏、念咒、五戒、超度、供奉、洞案、職銜等無不需要誠心正念、誠敬克己、靜定守一等心性煉養(yǎng)工夫作為保證。
[Abstract]:In the Song Dynasty ,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religions was popular . In the age , Bai Yuchan ' s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Zen was the same as the Tao .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actice is to combine with the Tao , which is the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er Dan ( such as furnace ding , medicine , fire , etc . ) , and the key to the practice is " sincerity " .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9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仁杰;瀘縣玉蟾山摩巖造像[J];四川文物;1985年02期
2 顏林;玉蟾山與《流民圖》[J];四川統(tǒng)一戰(zhàn)線;1995年09期
3 曾金蘭;;烏符三絕與白玉蟾[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4 ;文筆圣峰·玉蟾仙宮——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建設的圓融結合[J];今日海南;2006年07期
5 何鼎興;稻作農(nóng)業(yè)起源地——玉蟾巖[J];湖南文史;2000年02期
6 符穎,符和積;白玉蟾生卒年歲疑[J];中國道教;2005年03期
7 姜節(jié)余;周王廟蘇州玉器業(yè)——從碧玉蟾說起[J];東南文化;2001年04期
8 林冠群;;白玉蟾其人其事[J];今日海南;2001年07期
9 王尊旺,方寶璋;也談白玉蟾生卒年代及其有關問題——兼談近年來有關白玉蟾問題的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3期
10 朱逸輝;瓊籍文化宗師白玉蟾[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羅爭鳴;;儒、道之間:白玉蟾的詩詞創(chuàng)作與心路歷程[A];第二屆江南文化論壇——江南都市與中國文學[C];2013年
2 詹石窗;;白玉蟾詩詞考論[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王冰泉;道家名人白玉蟾中年后可能隱居撫州[N];撫州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杜穎 特約記者 陳超;仙山石洞走出奇人白玉蟾[N];海南日報;2014年
3 記者 龍軍;玉蟾巖遺址發(fā)現(xiàn)1.2萬年前古栽培稻[N];光明日報;2005年
4 通訊員 唐曉山 趙榮學 鄧莉;中美合作發(fā)掘玉蟾巖遺址[N];湖南日報;2004年
5 記者 明星;湖南玉蟾巖發(fā)現(xiàn)1.2萬年前栽培稻[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6 本報記者 朱永華;湖南稻作文化改寫人類文明歷史[N];湖南日報;2005年
7 記者 龍軍;玉蟾巖遺址考古研究有重大進展[N];光明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歐春濤 通訊員 趙榮學;重建永州的文明和尊嚴[N];永州日報;2010年
9 王坤仁 蔣耀楚 記者 黃連星;湖南道縣五粒稻谷世界最老[N];科技日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董浩;心通道、丹、法—白玉蟾哲學思想的心學指歸[D];山東大學;2016年
2 尤玉兵;白玉蟾文學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3 蘭宗榮;白玉蟾武夷山行跡考論[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746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37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