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云行山道教與地方社會
本文關鍵詞:博山云行山道教與地方社會
【摘要】:云行山位于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據現存史料,明清民國時期,玉皇殿、三清廟、三教祠、關帝殿、忠義祠、呂祖廟和十大夫廟等共計七座廟宇建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地方志文人筆記中鮮有記載,不過,全真道士馬一仲等確住持其中。不僅如此,住持云行山諸廟宇的全真道士還與地方士紳和富姓大族保持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并借此建立了廣泛的關系網絡和象征資本,進而,云行山全真道士還借捻軍起義之機,參與了地方祀典的建設。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反思了當前學術界流行的道教屈服史和宗教市場論,認為這兩種理論雖然能夠提供宏觀道教研究中新的視角,然而卻不足解釋道教在地方社會中的微觀歷史。
【關鍵詞】:云行山 全真教 道教屈服史 宗教市場論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958
【目錄】: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緒論8-14
- 第一節(jié):問題意識8-9
- 第二節(jié):研究歷史9-12
- 第三節(jié):論文結構12-14
- 第一章:云行山諸廟宇的建置沿革14-23
- 第一節(jié):玉皇廟(殿、祠)15-17
- 第二節(jié):三教祠17
- 第三節(jié):三清廟17-18
- 第四節(jié):關帝殿18-20
- 第五節(jié):忠義祠20-21
- 第六節(jié):十大夫廟21
- 第七節(jié):呂祖廟21-23
- 第二章:云行山諸廟宇的道脈傳承23-38
- 第一節(jié):明代李太住一系傳承24-26
- 第二節(jié):清代張元席一系傳承26-28
- 第三節(jié):由誰住持?歸誰所有?28-38
- 一、以山巔玉皇廟為核心的諸廟宇29-31
- 二、以山腳呂祖廟為核心的諸廟宇31-38
- 第三章:云行山諸廟宇與鄉(xiāng)紳士族38-53
- 第一節(jié):文人鄉(xiāng)紳38-44
- 一、王納言39-40
- 二、蔣如蘋40-42
- 三、謝雄42-44
- 第二節(jié):任氏家族44-53
- 一、任浚生平44-46
- 二、關公顯圣與千人洞造反46-48
- 三、神道正名48-53
- 第四章:云行山諸廟宇與地方祀典53-61
- 第一節(jié):捻軍與地方叛亂53-55
- 第二節(jié):忠義祠與地方祀典55-59
- 第三節(jié):圣與俗的聯盟59-61
- 結論61-64
- 主要參考文獻64-69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69-70
- 致謝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安娜·賽德爾,呂鵬志,常虹,陳霞;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1950-1990)[選譯十][J];宗教學研究;2000年01期
2 侯沖;云南道教研究的新突破——《道教與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評介[J];宗教學研究;2001年01期
3 呂鵬志;走進西方道教研究的殿堂——石秀娜《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1950-1990)》評介[J];宗教學研究;2001年03期
4 尹志華;新世紀道教研究展望[J];宗教學研究;2001年04期
5 丁培仁;1996-2000年國內道教研究成果綜述[J];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01期
6 陳昌文;道教的政治情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張小平;明代道教與政治的關系[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8 楊惠敏,龔國麗;南北朝的道教改革與政治[J];宜賓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崔理明;道教的變革與發(fā)展[J];中國道教;2002年04期
10 丁原明;道教研究的新進展——讀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J];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尹志華;;新世紀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王宜峨;;從美國《道教與中國藝術展》談談對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蕭霽虹;;傾聽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類解讀[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4 黃至安;;道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系的探討[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陳耀庭;;道教教義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過程的四次變化——各家對東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時期的道教教義變化論說的綜述[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詹石窗;;道教哲學新論[A];三生萬物——老子思想論文集[C];2003年
7 賈英哲;;道教在哈爾濱地區(qū)的傳播[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8 劉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歷日的滲透[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9 袁志鴻;;繼承道統 面對現實 尋求發(fā)展——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鄭志平;;弘道揚教 任重道遠——對21世紀道教發(fā)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仲宇;“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嗎[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記者 新蘭 通訊員 孫f ;西北地區(qū)道教歷史與現狀研究結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李利安 西北大學;再現西北道教歷史面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田垣;關于魯迅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爭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5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院教授 牟鐘鑒;發(fā)揮道教促進文化繁榮發(fā)展的積極作用[N];中國民族報;2012年
6 鄧國均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轉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7 周珊珊 浙江大學哲學系;道、學、術雙向互動中的道教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8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 樊光春;方志文獻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北京大學哲學系 王宗昱;從文獻學向史學的轉變:塑造新的道教史形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王馳 上海道教學院副教務長;道教話劇再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N];聯合時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麗英;道教南傳及其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謀寅;道教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蔡華;道教與彝族傳統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周勇;道教與政治關系論[D];四川大學;2001年
5 呂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6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7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劉敏;道教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10 鐘玉英;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與社會分層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學;2007年
2 趙艷;道教“六丁六甲”神真圖像研究及其創(chuàng)新設計[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3 孟燕靜;《周氏冥通,
本文編號:1107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10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