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略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4 09:17
本文關鍵詞:艾儒略思想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明清之際 艾儒略 思想研究 儒耶對話 普世道德 中西方文化交流
【摘要】:對于明清之際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來說,耶穌會士來華以及相伴而來的儒耶對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在這一時期,大量耶穌會士來華,希望在中國宣揚天主的福音,在這一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耶穌會士帶來的西方天主教文化,與傳統(tǒng)中國的儒家文化,二者之間產(chǎn)生了充分的交流。仔細考察這一時期儒耶對話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雙方的理論背景和知識體系都存在差異,但這些因素并沒有成為雙方交流的障礙,雙方的對話也大都能夠在一個平等的語境下進行。其中,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艾儒略,以及其在福建傳教過程中與奉教者、對待西學的溫和派人士及反教人士之間的對話,尤其值得注意。本文希望通過對艾儒略中文著述的相關內(nèi)容,以及其與中國人士的對話狀況,來對其思想體系進行一個詳細的探討。本文共分為八個部分:引論部分,從宏觀的角度對明清之際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狀況作簡要的概述,并對相關學術史內(nèi)容——包括西方漢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國港臺學者和內(nèi)地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概括性的回顧。在這一基礎上,指出了前輩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空白之處,希望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艾儒略思想做出進一步的探討。第二部分是對艾儒略入華之后的經(jīng)歷和著述狀況的研究。由于文獻方面的原因,艾儒略入華之后的經(jīng)歷,尤其是1613年至1624年這一時間段內(nèi)的行程經(jīng)歷究竟如何,學界并沒有形成定論。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比較研讀,以及對各個地方志內(nèi)容的記載,對艾儒略生平交游中的若干關節(jié)點問題和相關重要人物的事跡作了縝密的考證,相對清楚地描繪出這一時期艾儒略具體的行程經(jīng)歷。第三部分是對艾儒略入華之后思想變化的探討。在入華之后的三十余年間,艾儒略經(jīng)歷了南京教案與福建教案這兩次嚴重的政治事件,這種經(jīng)歷對其思想也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就前者而言,在南京教案后艾儒略有意識地將政治的合理性問題融入到天主教學說當中;而就后者,艾儒略則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傳教對象和重心的轉變,即由主要對知識階層的傳教轉變?yōu)橹饕獙ο聦影傩盏膫鹘獭5谒牟糠质菍Π迓运枷雰蓚主要維度的探討。從艾儒略的中文著述來看,其構建的天主教學說主要可以分為“性學”與“超性之學”兩個部分。前者主要關注現(xiàn)實,討論的是人如何認識自身的問題,后者主要聚焦于宗教,討論的是人如何認識天主的問題。這兩個思想維度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一套完整的天主教思想體系。不僅如此,對于艾儒略而言,其自小接受的宗教背景是其對“超性之學”方面的內(nèi)容更加重視,并希望能夠在與中國人士的對話中對之加以重點的宣揚。第五部分以《三山論學記》為個案,考察了艾儒略與傳統(tǒng)儒者階層的對話。在三山論學中,艾儒略試圖向葉向高介紹天主教神學的相關理論,但葉向高對這些神學問題缺乏興趣,反而數(shù)次希望與艾儒略討論現(xiàn)實世界中的道德善惡問題。對于葉向高而言,相比于純粹神學的問題,現(xiàn)實善惡和道德問題更加值得注意。葉向高對于天主教的看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許多傳統(tǒng)儒者的看法,這也因此影響到了艾儒略在福建地區(qū)的傳教思想。從艾儒略與福建地區(qū)儒者的往來贈詩看,在福建儒者眼中,天主教理論中的道德學說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無疑是艾儒略主動調整傳教思想導致的結果。第六部分以《口鐸日抄》、《圣夢歌》、《五十言余》等艾儒略的中文著述為核心,考察了艾儒略與福建地區(qū)奉教者的對話。在日常的宗教宣揚中,艾儒略等耶穌會士一方面向奉教者宣傳天主教理論中的宗教性內(nèi)容,同時也對奉教者的道德行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并重點強調了這一道德修養(yǎng)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系。在艾儒略等耶穌會士的努力下,福建地區(qū)的奉教者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給與了廣泛的關注,并為《圣夢歌》、《五十言余》等艾儒略的道德著作撰寫序言。第七部分以艾儒略的弟子李九標為個案,通過對其與艾儒略的對話,以及其著作《枕書》中的相關內(nèi)容的研究,來探討艾儒略思想的影響。作為《口鐸日抄》的整理者,李九標是福建地區(qū)奉教者群體的領袖,同時又是傳統(tǒng)儒者文化圈內(nèi)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組織門人友朋編撰的《枕書》被學界認為主要是對傳統(tǒng)儒學原則的闡述。但通過對《枕書》相關內(nèi)容的探討,可以看出,《枕書》中的內(nèi)容不僅代表了傳統(tǒng)儒學的諸多原則,同時也是對天主教道德學說的總結與歸納。在與艾儒略等耶穌會士的對話中,李九標就對天主教道德學說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對這些道德原則努力踐行。這就意味著,對于李九標而言,《枕書》中的內(nèi)容,不啻為傳統(tǒng)儒學與天主教在道德倫理層面的統(tǒng)一。結論部分對艾儒略福建地區(qū)的傳教過程,以及以其為核心的儒耶對話內(nèi)容進行了總結與歸納,指出:雖然在天主教與傳統(tǒng)儒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歧,但無論是以艾儒略為代表的耶穌會士,還是以葉向高為代表的溫和人士,亦或是以李九標為代表的奉教者,他們都沒有過多地強調這種分歧,而是本著一種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來思考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內(nèi)容。經(jīng)過思考與討論,儒耶對話的雙方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雖然中西方文化有著理論背景和知識體系的差異,但二者都推崇一種普世性的道德倫理,并在現(xiàn)實行為方面提出了理性的要求。這樣一來,東西方文化對這種普世道德價值的認可,就構成了艾儒略,以及許多耶穌會士與中國人士展開交流的基礎,而之后雙方的深層次交流,也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共識的基礎之上。
【關鍵詞】:明清之際 艾儒略 思想研究 儒耶對話 普世道德 中西方文化交流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978;K248
【目錄】:
- 中文摘要3-6
- 英文摘要6-11
- 一、引論11-32
- 1.1、天主教神學與儒家理性哲學的相遇11-21
- 1.2、艾儒略研究狀況的概述21-32
- 1.2.1、大陸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概述22-27
- 1.2.2、港臺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概述27-28
- 1.2.3、境外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概述28-30
- 1.2.4、結語——如何彌補過往研究的不足?30-32
- 二、艾儒略的行程與著述32-62
- 2.1、艾儒略的活動分期32-40
- 2.1.1、第一階段(1610-1624)34-35
- 2.1.2、第二階段(1625-1637)35-38
- 2.1.3、第三階段(1637-1649)38-40
- 2.2、相關史實的考證40-54
- 2.2.1、“西來孔子”美譽的產(chǎn)生40-46
- 2.2.2、馬呈秀考46-51
- 2.2.3、朱宗伯考51-54
- 2.3、艾儒略中文著述簡述54-62
- 三、艾儒略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62-99
- 3.1、艾儒略之前的耶穌會士傳教思想簡述—以利瑪竇為代表66-74
- 3.2、艾儒略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74-77
- 3.3、南京教案與福建教案對艾儒略思想的影響77-87
- 3.3.1、南京教案對艾儒略思想的影響77-82
- 3.3.2、福建教案對艾儒略思想的影響82-87
- 附:南京教案與福建教案發(fā)生原因淺探87-99
- 四、艾儒略思想的兩個維度99-118
- 4.1、認識自身的“性學”——以《性學壵述》為代表101-109
- 4.2、認識天主的“超性之學”——以《萬物真原》為代表109-115
- 4.3、“性學”與“超性之學”的關系115-117
- 4.4、結語117-118
- 五、艾儒略與儒者階層的對話118-137
- 5.1、儒者眼中的天主教——以《三山論學記》為例123-131
- 5.2、傳統(tǒng)儒者眼中的艾儒略及天主教學說131-135
- 5.3、結語135-137
- 六、艾儒略與奉教者的思想交流137-164
- 6.1、艾儒略與奉教者的日常對話137-150
- 6.2、《圣夢歌》、《五十言余》與奉教者的關注點150-162
- 6.3、結語162-164
- 七、艾儒略與李九標164-187
- 7.1、李九標與艾儒略的交往與對話166-172
- 7.2、《枕書》的編撰者、內(nèi)容及相關的文本問題172-180
- 7.3、天主教思想與《枕書》思想的一致性180-185
- 7.4、結語185-187
- 結語187-191
- 附:艾儒略年譜191-221
- 參考文獻221-232
本文編號:10880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8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