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閣的語言學思想和禮儀之爭
本文關鍵詞:金尼閣的語言學思想和禮儀之爭
更多相關文章: 金尼閣 語言學 禮儀之爭 《年中國年報》 《西儒耳目資》
【摘要】:1610年后,在華耶穌會會長龍華民在耶穌會內(nèi)部掀起了著名的"禮儀之爭",它的一個核心問題,即是Deus的中文翻譯。拉丁文Deus有兩種譯法:意譯和音譯。龍華民和其他一些傳教士支持音譯,而金尼閣則支持意譯。本文通過對金尼閣的《1610年中國年報》、《1616年給耶穌會總長的報告書》和《西儒耳目資》三份歷史文獻的分析,從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金尼閣與"禮儀之爭"的關系,特別是他對于Deus之翻譯問題的看法,以及原因。本文并不贊同將"禮儀之爭"簡單地歸之于歐洲傳教士如何理解和對待中國文化的問題,它更是歐洲傳教士如何對待歐洲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關系的問題。
【作者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
【關鍵詞】: 金尼閣 語言學 禮儀之爭 《年中國年報》 《西儒耳目資》
【分類號】:B978
【正文快照】: 一、前言1610年5月11日,因勞成疾的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在北京逝世。同年,另一名意大利籍傳教士龍華民(NiccolòLongobardi,1559-1654)接任在華耶穌會會長一職,并擴大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事業(yè):從原有的大城市和政治中心(北京、南京和杭州)向中國的邊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亞軒;;明清之際西方文獻中的中國葡萄業(y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7期
2 湯開建;陳青松;;明清之際天主教的傳播與西洋宗教畫的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梅曉娟;周曉光;;利瑪竇傳播西學的文化適應策略——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梅曉娟;周曉光;;明清之際在華耶穌會士地理學漢文西書的天主教化傾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歡理論觀照中國古典喜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6 王志平;;利瑪竇兩次易服及其內(nèi)在的文化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賈慶軍;;明清之際傳教士東來之歷史背景[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葛桂錄;;另一種聲音:維柯、巴雷蒂對“中國神話”的解構(gòu)[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9 鄭軍;明清鼎革與中國古代科學近代化進程的中斷[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10 朱志敏;施揚;;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中國與世界”觀[J];北京黨史;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曉芳;;指稱外語的詞語演變及其原因[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文德;;明與西域的玉石貿(mào)易[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3 金國平;吳志良;;從自鳴鐘探討利瑪竇居留北京的內(nèi)幕[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4 羅福惠;;中國民族主義思想研究簡論[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5 馬自毅;;簡論近代中國主權(quán)意識的萌生和發(fā)展[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6 宋芝業(yè);;關于徐光啟、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的若干問題[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7 楊奕望;吳鴻洲;;“利瑪竇規(guī)矩”與中醫(yī)藥交流[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古文分會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8 郜冬萍;;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以開封猶太人后裔為例[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9 趙德宇;;中日早期西學差異論析[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三輯)[C];2006年
10 黃蕓;;《交友論》的接受基礎及與陽明學友道觀念的比較[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曹天成;郎世寧在華境遇及其所畫瘦馬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4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李競艷;晚明士人群體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劉泓呈;中國法:走在想象與真實之間[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10 房正;中國工程師學會研究(1912-1950)[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瑩;民國江西茶葉地理[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春紅;區(qū)位與興衰:以臨清關為中心的個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段曉軍;中國兒童鋼琴啟蒙教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5 管亞男;《律呂正義.續(xù)編》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何長江;中國當代室內(nèi)設計中對傳統(tǒng)空間倫理的繼承[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8 劉展;邢s犛朊鞔官琳秸鵞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超;清末文字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義勇;程嘉燧的繪畫與應酬活動關系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大通;金尼閣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J];中國天主教;1996年04期
2 楊揚;;《況義》明抄本簡說[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3 秦華;;羅馬字拼音、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J];語文學習;1958年01期
4 計翔翔;明末在華天主教士金尼閣事跡考[J];世界歷史;1995年01期
5 李伯毅;西安糖坊街天主堂沿革史[J];中國天主教;1995年05期
6 鄭錦懷;岳峰;;金尼閣與中西文化交流新考[J];東方論壇;2011年02期
7 杜松壽;;羅馬化漢語拼音的歷史淵源——簡介明季在西安出版的《西儒耳目資》[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4期
8 計翔翔;明末在華傳教士金尼閣墓志考[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1期
9 金熏鎬;《西儒耳目資》的成書及其體制[J];河北學刊;1994年04期
10 李莉;社科文摘[J];百科知識;2005年02期
,本文編號:10768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7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