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雩祭禮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01 06:14
雩祭是為祈雨而舉行的祭祀儀式,清代雩祭禮制的發(fā)展伴隨著清政府對農業(yè)社會治理認識的加深,是一個逐漸發(fā)展完善的動態(tài)過程,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融入了佛、道、薩滿等教的儀式。雩祭儀式的要點在于旱情的上達,清代統(tǒng)治者通過對祭祀場所的修建、祭品祭物的挑選、司儀人員的培養(yǎng)、陪祀官員的管理,以及皇帝本人嚴格的自我要求,敬謹躬行,虔誠祝禱,以期把旱情上達于天,引起神靈的憐憫。清代雩祭儀式的舉行是一種四季常態(tài),從中央到地方,從宮廷內部到民間,規(guī)模有大有小。清代雩祭的祭祀體系中,祭祀對象有岳海鎮(zhèn)瀆、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祇,有本朝的祖先、孔子、關帝等儒家人文神祇,有天地、社稷等國家信仰神祇,還有龍神、城隍等大量民間信仰神祇。除了每年定期在圜丘舉行的常雩禮,旱甚乃行的大雩禮,清代宮廷中還有具有滿族特色的薩滿教祭祀,僧道及蒙、回的祈雨方式也被廣泛運用。在清代的雩祭體系中,僧人、道士、蒙回術士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古代祈雨的巫師的角色,將旱情聞達于神靈。這些同時祭祀儒釋道三教神靈,兼用漢、蒙、回祈雨儀式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清代祭祀的泛神主義,反映了中國宗教的多神特征和信仰的功利性。清代的祭祀活動是政治與宗教的高度結合,神權與政權相...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言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及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
第一章 宮廷雩祭的沿革
一、清代以前宮廷雩祭的歷史
二、清廷雩祭的演變
第二章 清廷雩祭的運作與管理
一、祭祀器物
二、司儀人員和演舞生
三、齋戒及陪祀官員
四、祭祀場所
第三章 清廷雩祭儀式
一、“常雩”
二、大雩
三、其他雩祭儀式與儀文
第四章 清代雩祭的政治文化意義
一、神權與政權的結合與相互制約
二、清廷儒釋道三教和薩滿教儀式的兼容并蓄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 郭宏珍.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2]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J]. 常建華. 清史研究. 2010(04)
[3]乾隆朝設常雩為“大祀”史實考述[J]. 何芳. 農業(yè)考古. 2005(03)
博士論文
[1]清代北京祭壇建筑與祭祀研究[D]. 姚安.中央民族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中國古代雩祭禮制研究[D]. 宋紅玉.陜西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09827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言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及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
第一章 宮廷雩祭的沿革
一、清代以前宮廷雩祭的歷史
二、清廷雩祭的演變
第二章 清廷雩祭的運作與管理
一、祭祀器物
二、司儀人員和演舞生
三、齋戒及陪祀官員
四、祭祀場所
第三章 清廷雩祭儀式
一、“常雩”
二、大雩
三、其他雩祭儀式與儀文
第四章 清代雩祭的政治文化意義
一、神權與政權的結合與相互制約
二、清廷儒釋道三教和薩滿教儀式的兼容并蓄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 郭宏珍.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2]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J]. 常建華. 清史研究. 2010(04)
[3]乾隆朝設常雩為“大祀”史實考述[J]. 何芳. 農業(yè)考古. 2005(03)
博士論文
[1]清代北京祭壇建筑與祭祀研究[D]. 姚安.中央民族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中國古代雩祭禮制研究[D]. 宋紅玉.陜西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098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0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