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清文人繪畫題跋的意境特質(zhì)
發(fā)布時間:2021-02-19 13:53
盛清文人繪畫題跋的意境,是在繪畫意境與題跋意境達到審美通感的意境關(guān)系下,對繪畫意境與題跋意境的重疊部分進行論述,得到一個純粹繪畫意境所不及的"境",轉(zhuǎn)向更深層次的一種意境審美,即繪畫題跋的意境特質(zhì)。延展后的繪畫意境特質(zhì)具有同一性、獨特性,是意境的后置。
【文章來源】:美與時代(中). 2020,(10)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桃花源圖卷38cm×349cm黃慎安徽省博物館藏
此段題跋是題畫竹的,鄭燮在對繪畫形象的描述中有“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這是一段實景的描寫,正是由于這一段實景引起了勃然的畫意,這之中的畫意就不僅僅是景物繪畫形象所感受到的實境,更有畫意之中作者所表現(xiàn)出的審美意象———虛境,在此之后才能創(chuàng)造出意境。接下來,鄭燮又論及繪畫意境的“三個階段,兩次飛躍”[8]。三個階段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鄭燮在題跋中說:“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那么說明,“胸中之竹”已經(jīng)較“眼中之竹”發(fā)生了一次飛躍。要明白飛躍的重點在何處,必須先明白“眼中之竹”為何物?“眼中之竹”就是實景在作者眼中的真實映射,未經(jīng)作者的思想評價、感情處理的景物。而“胸中之竹”則是經(jīng)過作者審美判斷、取舍安排、加工經(jīng)營的一種具有自我主觀評價的審美認識。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就是作者審美意識中的一個轉(zhuǎn)變過程。而這個過程還沒有結(jié)束,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繪畫意境。鄭燮又說:“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此時有一個動作,常常被人忽略而直接講到“手中之竹”,這個動作就是“落筆倏作變相”,這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繪畫實際操作的過程。若沒有這個過程,一切審美都停留在意識之中,而缺失真實的、客觀的藝術(shù)形象,不能夠算作是繪畫意境的完全構(gòu)成。鄭燮在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胸中之竹”運用繪畫技法表現(xiàn)出來,通過筆墨的濃淡枯濕,構(gòu)圖的經(jīng)營位置,題跋、落款、鈐印的聚散,從而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審美意識中“胸中之竹”的一個具體藝術(shù)實踐化。這樣所形成的“手中之竹”已經(jīng)具有繪畫意境的審美意識了。鄭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理論,是通過畫面之中的題跋這一載體流傳下來的,題跋在此時其所承載的文本價值就更加明顯突出。倘若鄭燮的此則文本未能夠流傳至今,我們僅從畫面的繪畫形象是無法了解到如此豐富的信息,更難以獲取如此豐富的意境審美,這是題跋所帶來的。題跋作為文字的一部分,本身就因為文本信息而具有了意境聯(lián)想的特質(zhì)。而此時,題跋又在解釋繪畫意境的同時,將繪畫意境進行延展,延展后的這一意境就是繪畫題跋的意境特質(zhì)。
本文編號:3041211
【文章來源】:美與時代(中). 2020,(10)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桃花源圖卷38cm×349cm黃慎安徽省博物館藏
此段題跋是題畫竹的,鄭燮在對繪畫形象的描述中有“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這是一段實景的描寫,正是由于這一段實景引起了勃然的畫意,這之中的畫意就不僅僅是景物繪畫形象所感受到的實境,更有畫意之中作者所表現(xiàn)出的審美意象———虛境,在此之后才能創(chuàng)造出意境。接下來,鄭燮又論及繪畫意境的“三個階段,兩次飛躍”[8]。三個階段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鄭燮在題跋中說:“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那么說明,“胸中之竹”已經(jīng)較“眼中之竹”發(fā)生了一次飛躍。要明白飛躍的重點在何處,必須先明白“眼中之竹”為何物?“眼中之竹”就是實景在作者眼中的真實映射,未經(jīng)作者的思想評價、感情處理的景物。而“胸中之竹”則是經(jīng)過作者審美判斷、取舍安排、加工經(jīng)營的一種具有自我主觀評價的審美認識。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就是作者審美意識中的一個轉(zhuǎn)變過程。而這個過程還沒有結(jié)束,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繪畫意境。鄭燮又說:“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此時有一個動作,常常被人忽略而直接講到“手中之竹”,這個動作就是“落筆倏作變相”,這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繪畫實際操作的過程。若沒有這個過程,一切審美都停留在意識之中,而缺失真實的、客觀的藝術(shù)形象,不能夠算作是繪畫意境的完全構(gòu)成。鄭燮在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胸中之竹”運用繪畫技法表現(xiàn)出來,通過筆墨的濃淡枯濕,構(gòu)圖的經(jīng)營位置,題跋、落款、鈐印的聚散,從而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審美意識中“胸中之竹”的一個具體藝術(shù)實踐化。這樣所形成的“手中之竹”已經(jīng)具有繪畫意境的審美意識了。鄭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理論,是通過畫面之中的題跋這一載體流傳下來的,題跋在此時其所承載的文本價值就更加明顯突出。倘若鄭燮的此則文本未能夠流傳至今,我們僅從畫面的繪畫形象是無法了解到如此豐富的信息,更難以獲取如此豐富的意境審美,這是題跋所帶來的。題跋作為文字的一部分,本身就因為文本信息而具有了意境聯(lián)想的特質(zhì)。而此時,題跋又在解釋繪畫意境的同時,將繪畫意境進行延展,延展后的這一意境就是繪畫題跋的意境特質(zhì)。
本文編號:30412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4121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