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禮學文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24 21:23
【摘要】:禮學通過先秦兩漢的發(fā)展,至魏晉南北朝時已形成一門顯學。歷來對禮學發(fā)展的研究頗多,且皆分時段逐一分析,這里不作贅述。由于時代背景、統(tǒng)治者提倡、經學的發(fā)展、玄學的沖擊等諸多原因,魏晉南北朝時的禮學在各種特定因素的推動下上升到了一個前朝未曾達到的高度。因為禮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殊地位,產生了大批精通禮學的儒者,他們造就了這一時期禮學文獻的特有面貌。歷來學者對南朝禮學文獻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關注南朝禮學文獻這一研究主題,通過對南朝現(xiàn)存或散佚的禮學文獻的整理分析,以探究南朝禮學文獻的特征以及形成這些特征的原因。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先秦至南朝禮學發(fā)展概況。主要討論先秦主要的儒家學者對上古禮學專著的揚棄,兩漢經學家因今古文之爭對禮學發(fā)展脈絡的梳理,以及魏晉南北朝對前朝禮學成果的繼承與發(fā)展。其中先秦時期主要談到春秋時期孔子“以仁釋禮”的禮學主張和戰(zhàn)國時期荀子“以法入禮”的禮學思想。通過他們對禮學的揚棄,使得后世禮學有了基本的研究范本。對于兩漢時期的禮學,筆者主要關注議禮現(xiàn)象和今古文之爭中對《周禮》一書的討論情況。而魏晉至南朝時期的禮學發(fā)展過程則是本章重點闡述的對象,其中又著重敘述南朝禮學之發(fā)展。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南朝禮學文獻概況。主要通過對南朝的禮學文獻基本情況的研究,以期從中找出相關規(guī)律。其中會針對不同文獻介紹作者的生平、探究其歷代著錄情況、輯佚情況。而對于已經散佚且無從輯佚的文獻,則根據(jù)有限的相關記載推斷出它們散佚的大致時間。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南朝禮學文獻的特征及形成這些特征的原因。根據(jù)上一章對南朝禮學文獻概況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南朝禮學文獻具有數(shù)量激增、內容細化、重視喪禮、喪服等特征。通過對這些特征的深入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形成這些特征的原因與禮學人才的大量出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和特有的“變禮”等特定歷史現(xiàn)象有關。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K892.9;K239.1
本文編號:2598876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K892.9;K23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煥君;《喪服》用杖制度考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01期
2 刁小龍;《喪服》“報服”考述[J];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01期
3 陸建華,夏當英;南北朝禮學盛因探析[J];孔子研究;2000年03期
4 彭林;論清人《儀禮》?敝厣玔J];中國史研究;1998年01期
5 詹子慶;對禮學的歷史考察[J];東北師大學報;1996年05期
6 楊志剛;漢代禮制和文化略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7 楊向奎;禮的起源[J];孔子研究;1986年01期
8 沈文倬;;對“土喪禮、既夕禮中所紀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J];考古學報;1958年02期
9 金景芳;論宗法制度[J];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02期
10 楊向奎;;周禮內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時代[J];山東大學學報;1954年01期
,本文編號:25988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59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