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趨新學者區(qū)分國學與國故學的努力
[Abstract]:In the late 20's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movement of sorting out the country, the subject orientation or academ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ecame problematic. Some scholars try to replace the "Chinese learning" with "national moral learning"; others argue that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moral learning"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only by abolishing "national studies" can they settle down "national moral studies", and some people even deny "national moral studies" together; Some people think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acceptable. These phenomena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was a subject of wide attention and confusion at that time.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20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羅志田;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后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羅志田;清季保存國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觀念異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3 羅志田;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小說月報》對于整理國故的態(tài)度轉變[J];歷史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志田;民初趨新學者眼中的國學之“資格”與排他性[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2 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3 羅志田;清季圍繞萬國新語的思想論爭[J];近代史研究;2001年04期
4 羅檢秋;清末古文家的經(jīng)世學風及經(jīng)世之學[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5 羅志田;文學史上白話的地位和新文學中白話的走向——后五四時期提倡新文學者的內(nèi)部論爭[J];近代史研究;2002年02期
6 任放;近百年張之洞研究述評[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7 祝安順;從張之洞、吳汝綸經(jīng)學課程觀看清末儒學傳統(tǒng)的中斷[J];孔子研究;2003年01期
8 羅志田;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小說月報》對于整理國故的態(tài)度轉變[J];歷史研究;2001年03期
9 羅志田;見之于行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論與表述[J];歷史研究;2002年01期
10 魯萍;;“德先生”和“賽先生”之外的關懷——從“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運動時期道德革命的走向[J];歷史研究;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羅檢秋;;清末古文家的經(jīng)世學風及經(jīng)世之學[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東杰;政治、社會與文化視野下的大學“國立化”:以四川大學為例(1925—1939)[D];四川大學;2002年
2 劉墨;乾嘉學術的知識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馮峰;“國難”與“思想界”[D];復旦大學;2005年
4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轉型[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吳nI南;無錫國專與現(xiàn)代國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黃啟兵;我國高校設置變遷的制度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寶云;學術與國家:《史地學報》及其群體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8 吳(燕日);翻譯相異性[D];暨南大學;2006年
9 胡素萍;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D];中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徐茜;整理國故:站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書愚;清末四川存古學堂述略[D];四川大學;2002年
3 魯萍;晚清西醫(yī)來華及中西醫(yī)學體系的確立[D];四川大學;2003年
4 趙楊;中國近代法制轉型中的法律移植[D];黑龍江大學;2004年
5 白憲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詩經(jīng)》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吳巖;《清代學術概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靜;《小說月報》(1921-1931)英美文學譯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趙淑梅;振興大學國學教育的理論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羅志田;《山海經(jīng)》與近代中國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1期
2 羅志田;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后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3 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4 羅志田;南北新舊與北伐成功的再詮釋[J];開放時代;2000年09期
5 羅志田;林紓的認同危機與民初的新舊之爭[J];歷史研究;199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仲玉;;中國史學史書錄[J];史學史研究;1981年02期
2 劉筱紅;;胡適與整理國故[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3 白木;;“整理國故”的提倡和討論[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4 李子文;“整理國故”與傳統(tǒng)文化改造[J];史學集刊;1995年01期
5 張永偉,孫紅艷;胡適古典小說考證中的目錄學方法論要[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03期
6 陸發(fā)春;陳垣與胡適國學研究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7 鐘少華;試論近代中國之“國學”研究[J];學術研究;1999年08期
8 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9 羅檢秋;整理國故"與五四新文化[J];教學與研究;2000年01期
10 羅志田;西方學術分類與民初國學的學科定位[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羅志田;中國學術分科的演變[N];光明日報;2002年
,本文編號:2414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41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