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水”原為“潦水”考
[Abstract]:......
【作者單位】: 遼寧鞍山師范學院
【分類號】:K20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道升;試析漢字婚俗現(xiàn)象[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周曉陸;秦封泥所見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蘇萍;漢字·女性·價值[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4 陳學舉;試論先秦諸子學說的共性特征[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鄒曉麗;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漢字構形的史料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6 蔣重躍;說“禪”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7 鄭君雷;遼寧錦縣昌盛石槨墓與遼東屬國[J];北方文物;1997年02期
8 蕭景全;遼東地區(qū)燕秦漢長城障塞的考古學考察研究[J];北方文物;2000年03期
9 賈鴻恩;李俊義;;遼蕭孝恭蕭孝資墓志銘考釋[J];北方文物;2006年01期
10 賈文;甲骨文字考釋三則[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車文明;;對宋元明清民間祭祀組織“社”與“會”的初步考察[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善軍;遼代世家大族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2 傅海燕;《黃帝內(nèi)經(jīng)》首見醫(yī)學詞匯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3年
3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姚興富;耶儒對話與融合[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景盛軒;敦煌本《大般涅i鎂費芯縖D];浙江大學;2004年
6 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鐘洙;夫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陳永志;契丹史若干問題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9 林源;《說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高慧宜;傈僳族竹書文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剛;先秦“德”觀念演變的初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俊英;《說文解字》省形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楊懷源;《段注》“廢、行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馬元麗;《說文字原》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唐莉;戰(zhàn)國文字義符系統(tǒng)特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秋霞;徐鍇論《說文》形聲字亦聲字為會意字及形聲字為亦聲字考辨[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蔣金玲;遼代渤海移民的治理和歸屬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章秀霞;《甲骨文合集補編·釋文》校訂[D];鄭州大學;2004年
9 劉理想;我國古代醫(yī)生社會地位變化及對醫(yī)學發(fā)展的影響[D];福建中醫(yī)學院;2004年
10 陳文俊;遼代契丹境內(nèi)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炳海;;《山海經(jīng)》江漢沿岸的冢陵傳說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論楚文化與巴蜀文化的關聯(lián)[J];江漢論壇;2011年07期
2 鄔可晶;;出土與傳世古書對讀札記四則[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03期
3 靳懷X>;;歷代治水文獻[J];國學;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遠鵬;;縱觀海內(nèi)外《山海經(jīng)》研究五十年[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于質彬;;昆侖文化三考[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李仲均;李衛(wèi);;石涅如薪[A];李仲均文集——中國古代地質科學史研究[C];1998年
4 閻崇東;;談古籍注釋[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曾琳;;漢畫像石刻中的西王母文化剖讀[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朱宏斌;樊志民;;月令書所見中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之嬗變[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孫培良;;斯基泰貿(mào)易之路和古代中亞的傳說[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一輯)[C];1981年
8 陳抗;;中國與日本北海道關系史話[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二輯)[C];1986年
9 李玉潔;;黃河流域農(nóng)耕文化述論[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10 譚漢生;;纖芥無遺 丘山不棄——評張舜徽先生《史學三書·史通平議》[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曹定云;武威雷臺奔馬銅雕應是“天馬逮烏”[N];光明日報;2003年
2 蔣明蟾;韶樂編鐘一覽[N];湖南日報;2003年
3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 張飛舟;“禮樂之邦”的由來[N];檢察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光華;簡帛禁忌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岳宗偉;《論衡》引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原昊;《世本》研究及《作篇》名物釋證[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沈楠;共工及其文獻資料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韓學山;先秦至隋唐時期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余琳;《禮記·月令》篇禁忌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5 王清華;《史記》中的神話和神異性記述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398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