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軍吏”——從長沙走馬樓吳簡談起
本文選題:軍吏 + 吳簡。 參考:《文史哲》2005年02期
【摘要】:“軍吏”涵義在先秦時指軍隊中除士兵之外的各級軍官,戰(zhàn)國時期層級有所下移,指將軍以下的中下級軍官。漢代以校尉為將軍與軍吏的分界線,此外幕府中的各色吏員亦屬“軍吏”范疇。魏晉南北朝沿襲漢制,也以將領所轄中下級軍官和軍府屬吏為“軍吏”,不過,“軍吏”與將軍并非截然劃分,而具有一定的相對性。由于“軍吏”范圍寬泛,其上下層之地位亦相去懸遠。吳簡中的“軍吏”屬于軍中下層吏員。他們與其他“吏民”一樣被編入基層戶籍,在經(jīng)濟上與其他編戶齊民一樣都有“名田”的權利和賦徭的義務,在政治上同樣都有賜爵的權利!败娎簟痹趨呛喼械牧N“吏民”中,其待遇、地位等同或略高于普通農民和“卒”,而低于“士”、“復民”和“吏”。吳
[Abstract]:The meaning of "military official" in the Pre-Qin Dynasty refers to the officers at all levels in the army except the soldiers, and the level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s moved down, referring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officers below the general.In the Han Dynasty, warlords wer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lines between generals and military officials, in addition, all kinds of officials in the shogunate also belonged to the category of "military officials".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ollowed the Han system,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officers and subordinate officials of the generals were also regarded as "military officials". However, the "military officials" and the generals were not separated completely, but had certain relativity.Because of the wide range of "military officials", the posi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evels is also far away.The "military officials" in Wu Bamboo slips belong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ranks of the army.Like other "officials and people", they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grass-roots household register. They had the right of "famous farmland" and the obligation to tax taxes as well as the right to grant viscount in politics.Among the six kinds of "officials and people" in Wu Bamboo slips, the treatment of "military officials" is equal or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peasants and pawns, but lower than that of "Shi", "Fumin" and "officials".Wu
【作者單位】: 包頭師范學院歷史系
【分類號】:K20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高敏;從《嘉禾吏民田家儌》中的“諸吏”狀況看吏役制的形成與演變——讀《嘉禾吏民田家儌》札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上官緒智,溫樂平;從秦漢時期造船業(yè)看水軍戰(zhàn)船及后勤漕運保障[J];南都學壇;2004年02期
2 上官緒智,劉玲娣;秦漢時期士兵衣服是官給還是私備問題考辨[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楊軍;試論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4 姜志燕;張蔚;;論建安悼亡題材的缺失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5 周少川;藏書與文化——中國古代私家藏書文化研究芻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周曉陸;秦封泥所見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張光全;司馬遷、班固“實錄”精神異趣探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胡秋銀;南朝士人隱逸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瞿林東;論魏晉至隋唐的歷史文獻學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建紅;;《漢語大詞典》釋義以今律古現(xiàn)象札記二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劉毓慶;郭萬金;;漢代天道圣統(tǒng)思潮下的《詩》學定位[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3 方銘;;《孔子詩論》第一章文意解[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4 陳磊;;李林甫與開天朝局研究[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5 陳磊;;李林甫與開天朝局研究[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6 吳麗娛;;《顯慶禮》與武則天[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7 胡滄澤;;武則天與唐代監(jiān)察制度[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8 楊希義;;唐代君臣朝參制度初探[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9 黃樓;;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10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姬永亮;唐代計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2 張忠;民國時期成都出版業(yè)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王勝明;唐宋晚唐體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胡燕;盛唐散文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金生楊;宋代巴蜀易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岳齊瓊;漢唐期間道教修煉方式與道教女性觀之變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劉曉然;雙音短語的詞匯化[D];四川大學;2007年
8 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9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D];四川大學;2007年
10 楊紅旗;以意逆志命題詮釋史論[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麗麗;歷史時期安徽方言的分區(qū)及分布特點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2 梁晨;兩漢讖緯之學的源流與興盛[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3 趙樺;伯頓·華岑《史記》英譯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戴小寶;李世民的人才激勵問題研究—以古代正激勵機制為范疇的溯及和考察[D];南昌大學;2007年
5 左福來;中國古代軍事人本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郭雪峰;范曄及其《后漢書》文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7 張莉莉;中國古典園林意境之美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8 汪志娟;明清安慶府的民俗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9 黃蓉;宋代物證之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圣;六朝隱士與政治、學術文化之關系[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振波;走馬樓吳簡中的“調”[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4年01期
2 黎虎;說“軍吏”——從長沙走馬樓吳簡談起[J];文史哲;2005年02期
3 于振波;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下奴婢”[J];船山學刊;2005年03期
4 蘇衛(wèi)國,岳慶平;走馬樓吳簡鄉(xiāng)丘關系初探[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高凱;從吳簡蠡測孫吳初期臨湘侯國的疾病人口問題[J];史學月刊;2005年12期
6 劉家軍;;論《走馬樓吳簡·竹簡》中“限米”的性質[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5年02期
7 于振波;;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品[J];史學月刊;2006年02期
8 張文晶;;六朝社會經(jīng)濟史的新探索——“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成立20周年紀念暨六朝社會經(jīng)濟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6年01期
9 陳茂華;范兆飛;何益忠;;一年來若干學術問題討論綜述(歷史學)[J];學術月刊;2006年05期
10 張榮強;;孫吳簡中的戶籍文書[J];歷史研究;2006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石見;“敦煌百年”的曲折與“長沙吳簡”的未雨綢繆[N];中國文物報;2001年
2 本報特稿 新華社記者 張翼飛 明星;引領文化回歷史源頭[N];遼寧日報;2001年
3 何雙全;中國簡牘的世紀綜述[N];中國文物報;2002年
4 彭秀軍;中華第一古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5 高凱;從走馬樓吳簡看孫吳初期長沙郡吏民的社會生活[N];光明日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小明;試論孫吳的徭役制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
本文編號:1760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6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