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漢學形態(tài)的歷史演進
本文選題:傳統(tǒng)漢學 切入點:現(xiàn)代漢學 出處:《文史哲》2004年05期
【摘要】:漢學是以中國文化為原料,經(jīng)過異質(zhì)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它既是外國化了的中國文化,又是中國化了的外國文化。在漢學發(fā)展史上,傳統(tǒng)漢學(Sinology)和現(xiàn)代漢學(Chinesestudies)是兩種漢學形態(tài):傳統(tǒng)漢學從18世紀起以法國為中心,崇尚于中國古代文獻和文化經(jīng)典研究,側(cè)重于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語言等人文學科的探討;而現(xiàn)代漢學則興顯于美國,以現(xiàn)實為中心,以實用為原則,側(cè)重于社會科學研究,包括政治、社會、經(jīng)濟、科學技術(shù)、軍事、教育等一切領(lǐng)域,重視正在演進、發(fā)展著的信息資源。以上這兩種漢學形態(tài)既在演進中不斷豐富發(fā)展著自己,又在日趨融合中創(chuàng)造著能夠融通兩種模式的漢學形態(tài),這就是21
[Abstract]:Sinology is a kind of culture formed by using Chinese culture as raw material and processed by the wisdom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It is not only a foreign culture, but also a Chinese one. In the history of Sinology, Traditional Sinology and Modern Sinology are two forms of Sinology: traditional Sinology has been centered on France since the 18th century, advocating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lassics, focusing on philosophy, religion, history and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other humanities, while modern Sinology is popu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ality as the center, practical as the principle, and social sciences, including politics, society,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litary affairs, education, etc.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at are evolving and developing. These two Sinology forms are not only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mselves in the evolution, but also creating the Sinology form which can integrate the two modes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 integration. This is 21.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分類號】:K207.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耀楠;;《漢語大字典》對清以來訓詁成果的利用[J];辭書研究;1987年01期
2 蕭兵;;美國訪學散記[J];讀書;1988年03期
3 項文惠;陶列英;;章黃學派初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1992年02期
4 陳啟能;海外中國學發(fā)展趨勢與文明史觀[J];中國史研究;1995年01期
5 王筱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現(xiàn)狀之我見[J];文學遺產(chǎn);1997年05期
6 嚴紹■;日本近代中國學中的實證論與經(jīng)院派學者——日本中國學家狩野直喜·武內(nèi)義雄·青木正兒研究[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1997年02期
7 ;《世界漢學》發(fā)刊寄語[J];世界漢學;1998年01期
8 周勤;本土經(jīng)驗的全球意義──為《世界漢學》創(chuàng)刊訪杜維明教授[J];世界漢學;1998年01期
9 樂黛云;迎接漢學研究的新發(fā)展[J];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3期
10 仇華飛;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漢學研究管窺[J];檔案與史學;2000年04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侯且岸的美國中國學研究[N];北京日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高昌;“文化自覺”:反對兩種“主義”[N];中國文化報;2002年
3 近平;推動中法教育合作 增進中法文化交流[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4 孫明 北京大學;史景遷在“中國故事”與“中國問題”之間[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5 羅檢秋;晚清漢學的源流與衍變[N];光明日報;2006年
6 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 李雪濤;重新理解德國漢學的艱辛與魅力[N];社會科學報;2006年
7 上海社會科學院 王維江;從漢學到中國學[N];社會科學報;2006年
8 紀寶成;漢學是什么[N];光明日報;2007年
9 周閱;日本元曲研究的開拓者——鹽谷溫[N];中華讀書報;2008年
10 崔玉軍;漢學與中國學的源流及性質(zhì)[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本文編號:16781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7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