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政體學說的終結(jié)
本文選題:政體 切入點:主權(quán) 出處:《政治學研究》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西方古代政體學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但其內(nèi)涵和諸要素卻一再變異和重組,直至19世紀在某種意義上宣告終結(jié)。從馬基雅維利開始,以統(tǒng)治者的人數(shù)作為依據(jù)的政體分類越來越只具有形式意義,政治體善惡優(yōu)劣的標準被置于他處:在博丹和霍布斯那里,是它能否更好地維護主權(quán);在馬基雅維利、孟德斯鳩、盧梭和康德那里,則是它的統(tǒng)治方式是否合乎法治與分權(quán)制衡等規(guī)范。古代政體學說所堅持的德性原則逐漸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原則。古代政體學說中的貴族政體、混合政體等要素逐漸融入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形態(tài)即代表制民主和立憲民主當中,代表制民主和立憲民主成為西方現(xiàn)代唯一正當?shù)恼涡螒B(tài)。
[Abstract]:After entering the modern society, although the ancient western polity theory was preserved to some extent, its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changed and reorganized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n a certain sense. The classification of polity, based on the number of ruler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ormal, and the standards of good and evil in politics are being placed elsewhere: in Bodan and Hobbes, it is whether it can better defend sovereignty; in Machiavelli, Montesquieu, Rousseau and Kant, on the other hand, were concerned with whether their way of governance wa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norm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The principle of virtue upheld by the ancient doctrine of government was gradually abandoned and replaced by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The aristocracy in the ancient doctrine of government, The elements such as mixed government gradually melt into the main forms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namely,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which have become the only legitimate political form in western modern times.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shè)研究院;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基金】:天津市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團隊培養(yǎng)計劃的資助
【分類號】:D09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戈;;千年政體論,今朝是與非[J];南風窗;2012年11期
2 王立行;政治學研究的新成果——評《政體論》[J];東岳論叢;1987年01期
3 周明田;混合政體論與漢密爾頓學說之聯(lián)系[J];重慶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4 孫德正;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理論論證——董崇山《政體論》評介[J];社會科學;1988年09期
5 田雪峰;亞里士多德政體論研究[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6 周明田;混合政體論與漢密爾頓學說之聯(lián)系[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7 賈瑞霞;;公元前四世紀雅典上層貴族的政體論——以色諾芬和柏拉圖為例[J];呂梁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8 曾毅;;政體理論重述[J];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03期
9 周建軍;;試析亞里士多德和孟德斯鳩政體思想中的法治[J];法制與社會;2007年04期
10 張繼國;;孟德斯鳩的社會政治論[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Phil Harris;Parkgate Road;;商界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責任:馬基雅維利和馬爾薩斯關(guān)于公共事務(wù)管理的經(jīng)驗教訓(英文)[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經(jīng)濟增長:機遇、挑戰(zhàn)和方向”經(jīng)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李耀;;馬基雅維利《君主論》與《管子》“君主論”之異同[A];2014第九屆全國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孫津 北京師范大學;代表制與代議制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弗朗西斯·福山;從《廟堂衣冠》談馬基雅維利[N];文匯報;2013年
3 聶文聰;馬基雅維利的思想遺產(chǎn)[N];光明日報;2011年
4 周春生;馬基雅維利及其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獨立書評人 劉英團;馬基雅維利:正義,還是邪惡?[N];華夏時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曹帥;揭秘“尼科洛的微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夏一璞;國家與社會的距離[N];經(jīng)濟觀察報;2014年
8 張力娜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政治學與倫理學的分家還是兩種倫理的分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李鵬程;民主與“自主”的關(guān)系[N];學習時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馮松濤;政治哲學視野中的政體[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2 王濤;朝向善:對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論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浩;馬基雅維利論政治秩序之創(chuàng)建與維護[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2 王季峰;共和的分歧[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年
3 王田;馬基雅維利的政體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4 達斯坦;孔子與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思想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7年
5 王嶺;共和國的建立、擴張和保全—《李維史論》中的共和之道[D];西南政法大學;2016年
6 普瑞敏;馬基雅維利的“政體”學說[D];廈門大學;2009年
7 陳丙迎;馬基雅維利的廉政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8 陳秀香;試論馬基雅維利的共和思想[D];廈門大學;2007年
9 李雪;韓非與馬基雅維利的領(lǐng)導術(shù)思想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10 尹新建;馬基雅維利的法律思想及其對后世影響[D];新疆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456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645685.html